书城文学记者札记
8362800000003

第3章 循事缘情去求理(再版序)

这本书在出版一年内又重印两次,许多报社买去做教材,许多同行来信鼓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是明日黄花,将新闻收成集子大抵是出版社对作者的安慰,或者作者对自己的纪念。我问过读者,为什么对本书感兴趣。他们坦白地说:主要是看那几十篇“独白”。有的说:我是先看独白,再返回去看原文。这答案一方面勾起了我的一丝悲哀,看来我们记者的“易碎品”还是不如作家的“艺术品”耐读;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安慰,作为心声的“独白”,与读者产生了共鸣。何况这独白又是缘于新闻作品。

事实上这本书已经超出作品集而成了研究集。编写之初,正如初版序所说,我是为了“这一段历史这一段情”。一般来说,事实和作者的感情是容易打动读者的,但是我模糊地感到,事与情之外还藏有更深的东西——理,写作原理,思考的哲理。时过境迁,事和情可以淡化,理却永存,如海边退潮后的岩石,如大树抖落雪花后的青枝。就是文学作品,于事美、情美之外,理美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红楼梦》的永恒除人物塑造外,是因为它对封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之理的剖析;《岳阳楼记》的永恒除精彩的文字外,主要是因为那句先后之忧乐的至理名言。看来从事“易碎品”生产的记者,更应该注意循事缘情去求理。

理论之灯长明,理论之树常绿。

这次再版又补进九篇独白和另外四篇文章。

梁衡

1992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