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
8321700000033

第33章 人体内的河流——血液(13)

白血病会不会遗传

白血病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子女?对兄弟姐妹是否也有影响?对此,每一个病人及其家属都十分关注。人类白血病是外在环境因素与人体内在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其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许多观察研究表明,白血病发病有某些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1947年有人提出白血病病人亲属中易发生白血病。近年我国也有不少报道,如1982年福建太宁县有一家系二代人中有5例急性白血病。还有一家庭,后有三个子女分别于7~8岁发生急性白血病。有人对这家族中多发病例的情况进行环境因素调查,却没有发现病的环境因素,说明家族白血病发病的遗传因素比环境因素更为可能。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尤其是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的人,患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于正常人。如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愚型)的病儿,具有常染色体异常(多一条21号染色体),发生白血病的比例可达95:1,比正常儿童高3000倍。可见该病伴发白血病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另外,双胞胎尤为同卵双胎(双胎兄弟或双胎姐妹)同时发生白血病的比例也极高,且以2岁以前发病为多见。由此可见,白血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预防白血病的关键就是要保护上述比较容易患白血病的儿童,以及了解白血病的一些早期征象,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白血病的早期征象包括: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肌肉、关节疼痛或胸骨压痛、齿龈肿胀糜烂久治不愈,皮肤出现紫殿、瘀斑,鼻出血。

(2)原因不明的各系白细胞减少,久治无效;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增多,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3)小儿严重贫血,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着。

(4)不明原因白细胞增高,特别是伴有未成熟白细胞增多者。

凡发现以上任何一项异常者,应及早就医,做全面的检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可见大量幼稚淋巴细胞(紫色),这是儿童最易得的一类白血病。

西澳大利亚癌症基金会科学家朱迪斯·汤姆森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在一项旨在确定诱发癌症因素的实验中发现,怀孕期间初充叶酸和铁的妇女所生幼儿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概率要比平均概率低60%,即便是仅仅补充铁元素的妇女,其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也要低于平均水平2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癌症,而叶酸能够降低试管婴儿神经系统先天缺陷的危险性,并且能够帮助人体合成红细胞以及细胞中的基因物质。

白血病的保健与治疗

1854年,维尔肖为他诊断白血病病人所开的治疗处方是营养饮食、碘化铁、腹部涂搽剂以及洗足。病人在接受治疗后不久因病情恶化而死亡。此后,医生们又应用过砷剂、重金属治疗白血病,例如,1865年德国医生李绍尔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疗一位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使病情得到缓解,砷剂因此成为第一种可用来治疗白血病的药物;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902年就有医生用X射线来治疗白血病。方法是用X射线直接照射肿大的脾或淋巴结。然而,医学家们不久就发现直接照射也危害机体,可抑制细胞生长,甚至破坏细胞。目前X射线依然还是治疗白血病的选择方法之一,因为多年来不断地改进,X射线和其他放射治疗已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白血病的化学治疗有了较快的发展。1946年,有医学家报道应用氮芥治疗慢性白血病获得较好的疗效。后来,医学家们又研制出甲氨蝶呤等一批抗代谢药物。劝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移植治疗、免疫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诞生,人类在白血病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步,白血病病人治疗后的生存时间也在不断延长。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双生子,因为他们之间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之间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异反应少:但双胞胎毕竟少见。子女的HLA分型来自于父母,如父亲为A和B,母亲为C和D,那么子女有AC、AD、BC、BD四种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间的HLA相配率为25%,因此患者从同胞中寻找供髓者较容易。人类要完全征服白血病还有待时日,目前的干细胞研究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现代医学对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其中骨髓移植能够使部分病人得到根治。但是必须具备3个条件,1.要有合适骨髓提供者;2.要在合适的病况下;3.要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一般在20~60万元之间)。

白血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人们一听到血癌或白血病,便立即打个寒颤,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事实上,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新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延长白血病人的生存期,而且部分病人还能得到根治。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生成过多,并侵犯了人体的各种脏器,从而使各脏器功能受损,出现病理改变。

白血病细胞是一种肿瘤细胞,从形态上看,与正常细胞无甚差别。但这种细胞能永不停止地增生,并且不向成熟细胞发育,而正常白细胞是按一定的比例增生的,成熟的和幼稚的也有一定的比例,且成熟的能发挥正常白细胞的功能。至于说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是因为它与其他肿瘤有共同的特点。这种特点一是白血病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一样,它的增生无法控制;二是它也能侵犯人体的其他脏器,造成全身衰竭而死亡;三是白血病也可表现为局部肿瘤。

白血病危害人体健康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过度增生,造成正常的造血细胞数量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因为它争夺造血原料而使正常的造血难以进行,由此人体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其二是白血病细胞侵犯人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如侵犯肝、脾和淋巴结时,出现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失去正常功能;侵犯脑和脑膜时,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意识模糊不清,也可出现抽筋、肢体瘫痪、排尿困难等;侵犯肾脏时,可出现肾功能受损;侵犯睾丸或卵巢时,可出现性功能异常等。

白血病按起病过程的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白细胞类别的增生情况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概括起来计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等。在各型的白血病中,男性比女性为多见,各型白血病的发生情况随着年龄也有差异。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10万~4/10万。在白血病类型分布方面,急性型多于慢性型,前者占70%以上,其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占首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次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最少;慢性者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多见,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仅占2%。在各型白血病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2:1。各型白血病的年龄特征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40岁以上成年人多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集中在20岁以下、12岁以上的患者,成人患者仅约占2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于成人;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典型的老年病,男性居多。

白血病的检查手段包括体征检查、外周末梢血象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免疫学检查和细胞培养观察等,其中前三项最为常用。

由于白血病的致病因素有放射线、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所以易患白血病的人群有从事放射线的工作者,肿瘤病人经过放疗、化疗者或因其他疾病曾接受某些可致白血病的药物者,等等。另外,妊娠期间进行过X光照射者,也有增加小儿白血病的危险。至于遗传因素在白血病发生中,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患过白血病,其子女就一定患白血病,只是白血病患者子女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家族成员而已。

遗传可导致血液中第Ⅷ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或第Ⅸ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成分)缺欠,从而使凝血系统发生障碍而引起血液不能正常凝集。血友病是凝血障碍性遗传病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患者在不出血时,与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遇到轻微外伤,即能引起长时间甚至致命的出血不止。这种病常好发于学龄前儿童,男性远较女性为多。血友病主要包括血友病甲(即因子Ⅷ促凝成分缺乏症)和血友病乙(凝血活酶成分缺乏症)两种,但最常见的是血友病甲。

血友病发为重型、中度型和轻型三种,重型者血液中的第Ⅷ因子量仅为正常量的1%以下,中度型者为正常量的1%~5%,轻型者为正常量的6%~30%。重型患者通常在2岁以前就有出血症状,甚至结扎脐带时就出血不止,并且出血部位多而且严重,常有皮下、肌肉及关节等部位的反复出血,关节血肿畸形者较多见,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可达1/10000。中度型的患者起病年龄的童年时期,以皮下和肌肉出血者居多,也有关节出血的,但反复发作次数较少,严重程度也轻于重型者。轻型者多在青年时期发病,常因运动、拔牙或外科小手术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但出血轻微,可以正常生活,参加运动,偶尔发生关节血肿。亚临床病例只有在大手术后才发生出血不止,经检验第Ⅷ因子量为正常量的30%~50%。

总之,出血症状出现越早,其程度也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症状虽可逐渐减轻,但可反复发作,终身存在。血友病于春秋两季发作较多,出血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周,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下组织、肌肉和关节等处。

前面说过,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什么叫X连锁隐性遗传?这种病又是怎样遗传来的?现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简要说明。

我们知道,包括血细胞在内的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其中的一对是性染色体,其余为常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是两条X染色体,男性是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因为与第Ⅷ因子缺欠有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一般不存在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致病基因只能随着X染色体而传递,故称之为X连锁遗传或X伴性遗传。如果这种基因的性质是隐性的,那么这种遗传方式就称为X连锁隐性遗传;如果这种基因是显性的,那么这种遗传方式就称为X连锁显性遗性。

为了说明X连锁隐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现以XN表示X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显性),Xn表示染色体上的隐性异常基因,Yo表示Y染色体上不带有相关的等位基因,则XNYo为正常男性,XNYN为正常女性,XnYo为男性患者,XnYn(纯合子)为女性患者,XNXn(杂合子)为女性致病基因携带者(携带致病基因但不发病)。下面举出几种方式并予以说明。

1.女性携带隐性基因与正常男性结婚:这种方式在临床工作上极为重要,因为父母双方均不显示异常或为疾病患者,而儿子则可能为异常疾病患者。

2.正常女性与男性患者结婚:这种婚配的结果是儿子均正常,但女儿均为携带者,因此全部儿女均不出现患者(表6)。

3.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患者结婚:这种婚配的结果是儿子可能正常,也可能是患者,女儿中可能为携带者也可能为患者。

由上可知,血友病在遗传中,只有男性患者与女性携带者或与女性患者婚配后,才有可能出现下代女性患者(XnYh),因此女性患者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人数远远少于男性,而且这种婚配的机会又大大少于前两种,所以在临床中很是少见。此外,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方,不可能来自父方,因父亲给其儿子的性染色体只能是Y,不可能是X,他的X染色体只传给他的女儿。

血脂与疾病

人们谈论健康时,往往要提到血脂。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类物质的统称,组成血脂的脂类是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游离脂肪酸等等。血浆中的这些脂类,有的是从消化道吸收来的,有的是在身体内合成的,还有的是从身体其他组织转运到血液里来的;血脂的成分受膳食和各种生理条件影响不断变动,而且含量也时有增减,不过血脂各成分的变动有一定范围。血浆的脂质沈度超过正常值的高限时,称高脂血症。正常人在空腹时血清中各种脂类正常值如下表。

人们十分关注血浆中胆固醇升高对相关疾病的影响,这是因为胆固醇沈度过高将对许多器官产生危害,例如常见的动脉硬化、肥胖症等都与胆固醇浓度过高有密切关系。

正常人血液里的脂类好像我们平时见到的油脂,它不溶于水,所以它在血液中必须与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亲水的复合物后,才能溶于血浆中运往全身。这种复合物叫做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叫做载脂蛋白。由于血液中的脂类通常都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在血浆中存在,所以血液中脂蛋白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血脂水平的高低。

人们发现在不同的脂蛋白中,其蛋白质含量及各种脂类成分所占的比例、脂蛋白分子的大小及密度都不一样,由此将脂蛋白分为下列四类。

(1)高密度脂蛋白,缩写为HDL,也叫α脂蛋白。这种脂蛋白的颗粒最小,只有5~20毫微米,而比重最大。组成成分中的蛋白质和磷脂含量高,甘油三酯极少,是心脏和血管的保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