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督管理力度。近年来,我市网络信息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只靠行政监管是不够的,应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心关注青少年网络教育,建立一支青少年网络管理的社会监督队伍,共同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网络、绿色网吧建设,以奖代罚,鼓励网络从业者文明经营、诚信经营。
要进一步加大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我市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较少,文化生活的形式比较单一,青少年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健康成长。一是要加大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并将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无条件地向青少年免费开放,促进青少年的社会交流与文化共享。二是网络文化阵地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符合青少年网络需求的网络文化十分匮乏,有长春特色的青少年网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及时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就要开发吸引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各相关教育单位要主动承担起这项职责,建立起健全的、以传播青少年优秀网络文化为主的网站,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网络行为习惯。
应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办法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上网,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首先,青少年求知欲强烈,他们有着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上网,他们当然会趋之若鹜。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怀有好奇心,结果沉溺其中一发而不可收。其次,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在人际交往时经常遇到阻碍与困惑;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也多不融洽。于是,青少年们在网络中结交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尊重和满足感。
由于目前我国性教育滞后,青少年在生理上趋于成熟,但性心理却极不成熟,对性存在神秘感。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极易受不健康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专业人士指出,这种上瘾就如吸毒、赌博一样,危害性极大且难以根治。
青少年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上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父母缺少沟通与信任。虽然众多父母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却由于代沟、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精神关怀的需求,导致他们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对此,家长应设法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给孩子精神关爱,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青少年的求知欲强,对于新事物大多是全身心投入,所以,家长、老师应设法引导青少年的求知方向,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控力。学校可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等,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在假期可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意识的将青少年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上网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如不能立即戒掉网瘾的话,可逐步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
家庭和学校应经常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上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而对于有上网瘾(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四小时者称为染上网瘾)的青少年来说,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暑期应加强青少年网络防范意识
网络聊天工具为网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为网络犯罪提供了伪装。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安全防范意识势在必行。作为网络服务商,我们诚挚的提醒广大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在参与网络活动中注意以下事项,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虽然QQ扩大了网友的交际面,使用方便,容易在网上找到天南海北的网友,但青少年网友要注意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区别,避免过分沉迷于网络。
网友在网络活动中应守法自律,不要参与有害和无用信息的制作和传播。
忠告网友:网络里也会有极少数有不良意识的网友或违法分子,网友应谨慎防范。网友在填写QQ个人资料时,注意加强个人保护意识,以免不良分子对个人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骚扰。未满18岁的青少年上网,监护人要多加关心、指导和监督。
青少年网友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和网友直接会面或参与各种联谊活动,以免为不法分子所乘,危及自身安全。在与网友进行线下活动时,应向亲朋好友通报自己的行踪,同时,自身也要加强戒备心理。
帮助青少年在网络中安全成长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叫王芳,她的父母对王芳寄托着很大的希望,他们企盼着王芳能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帮助王芳学习,家里给她购买了电脑。起初,王芳还能按父母规定的时间有节制地上网,但到了后来,王芳一上网就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她渐渐对电脑达到“酷爱”的程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王芳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天一回家,马上就与电脑“泡”在了一起。渐渐地,父母的话在她听来越来越不重要了,学校老师讲课的内容越来越听不进去了,与现实中亲朋好友和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少了,网络成了她的一切……以往那个活泼、开朗、上进的王芳不见了,上重点高中的理想也成了泡影。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少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虽然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接触的人群有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众人的沟通。故使其非常关注自我,崇尚独立,性格孤僻,进入网络世界,长期活动在“人-机-人”的封闭环境中,更减少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当虚拟的“人机关系”长期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时,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而青少年得到的只是一种虚拟的情感,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网络改变了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对于网上色情和暴力内容的防范,以及青少年上网时间过长影响学习、影响身体的问题,有的家长“因噎废食”采取杜绝孩子上网的办法是不明智的。毕竟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现代社会需要掌握新的学习手段,现代人离不开电脑和网络。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接触网络之前或之初,家长就引导,比出了问题再找解决的办法更有效。比如与孩子共同商定上网时间,摆正课业学习、文体活动、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与在网上活动的关系;让孩子向家长作出必要的承诺,比如不浏览和下载黄色内容,不在网上使用污秽语言、不与网友讨论不健康问题等等,帮孩子提高自制能力。另外,也可以借助电脑解决某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目前一些软件生产厂商已经推出过滤不健康内容的软件,也有对计算机和上网时间和次数进行监控的软件,可以安装在自家的计算机里,建立一个网上保护屏。至于有的青少年迷恋网吧,而那里的防范措施又比较差,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并能经常与孩子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对所有善良的父母来说,大可不必“谈网色变”。要知道,被动地禁止或者由于无奈而放纵,都丝毫无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确信:以新的观念面对网络,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无论是孩子还是您自己,都会从网络中获取更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有益的东西。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在此,我援引电脑教育专家的十条忠告,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必须要告诉孩子:
第一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必须公布时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第四条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
第八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总之,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他们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其的网络道德意识。并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人人可以自由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