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郑子瑜传稿
8259300000015

第15章 在北婆罗洲(三): 椰风椰雨伤作客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举重兵侵占南洋各地,用刺刀来维持其血腥的殖民统治,对几百万华人进行惨无人道的铁血恐怖行为,大劫掠,凌辱残害,使华人尸陈遍野、血流成河、惨绝人寰。

1941年春,山打根尚在风雨飘摇之时,郑子瑜为避难出奔沙捞越首府古晋。古晋位于婆罗洲北岸,是沙捞越的中心城市。

郑子瑜在客籍人士所办的越光中学教授国文。但是,尚未安排好,日本侵略军南侵,飞机整日来轰炸古晋,于是他又匆匆出奔,避难于诗巫乡间上坡村。

诗巫是黄乃裳率领中国福州籍华侨开发出来的,花费了十万余金,为同胞找到了一块域外安居乐业之所。遥想当年许多华人在黄氏带领下,发扬闽南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暴烈日,斩荆棘,栉风沐雨,胼手胝足,驱毒蛇,逐猛兽,辟丛林,筑山路,导水伐木,去秽除荒,耕苗播种,造屋建林,开垦出一片富饶的沃土。由于福州人遍布,诗巫被称之为“新福州”。

郑子瑜因其力主抗战,并身体力行,以笔为枪,发表过许多南洋人熟悉的抗日歌曲,上书参政会声讨汪精卫,这些举动曾为新闻传媒机构广为宣传。在人们心目中,年轻的郑子瑜是抗日中坚分子。随着日寇铁蹄的来临,南洋各地一些伪政权中附逆者必然会指控他为“反日分子”,其前途难以乐观!于是,郑子瑜改名“郑良”,随其女友丁桂隐居于她的家中——上坡村。

为了生活,在诗巫他拿起了锄头,种稻种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度过了三年又八个月的苦难人生。

日本侵略军神速占领了南洋各岛。交通断绝,饥馑威胁着民众。丁桂家在上坡村也属殷实之家,也不得不种树薯和谷物,几乎全村人全在田里劳作。那时,丁桂父亲见郑子瑜体弱无力,派他去果园割草。果园中有柚、柑、香蕉等,柚、柑的树不高,割草时须弯腰弓背,对于一个从小体弱多病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来说,繁重的劳作,再加上烈日的烤熏,终日疲惫不堪。口渴了,肚子饿了,只得以果子充饥,每天吃的果子比米饭还要多,肚子里泛起了一股酸水,差不多类似野人的生活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不到这样的生活倒使郑子瑜肠胃功能趋于健全,竟慢慢地能适应了。郑子瑜在水深火热中身体渐渐转弱为强。1944年郑子瑜与丁桂结婚。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此时,他们唯一的孩子大宁也呱呱坠地。

在丁桂怀孕之时,郑子瑜以其人生经验知晓,在这个时代,要找一份工作来安家养子是不易的,这使他深感不安。他为了养家糊口,欲从事橡胶贸易来赚取生活费用。马来西亚以生产橡胶著称于世,但由于战时交通断绝,所产橡胶没有销路,价格直线下跌,每担仅五六元,几乎与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衰退时价格相近。据当地行家分析,一旦大战结束,欧美各工业大国一定会对橡胶的需求十分殷切,从保守的贸易眼光看,每担价格上扬一二百元似不成问题。基于这样的分析,郑子瑜将可变卖的东西尽量变卖,又向亲友借来一点钱,到处收购橡胶。一年来买了约一百担。原先打算,战争一止,卖得一两万元也许不成问题,为了收购这百担橡胶,使郑子瑜的体力又一次经受了折磨。一年中搬进百担橡胶,每日三五担还能勉强应付。可要搬出去售卖,需在极有限的时间将大量橡胶搬出去。加上孤立无援,他疲乏过度而病倒了。接踵而来的是顽固性痢疾、疟疾,由于长期得不到根治,身体更加消瘦了,医生知道他是一位穷人,难以承担昂贵的诊金,不肯出诊。他只得请一位护士来诊病。护士又缺乏医疗实践,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只给些止泻药和退热药。郑子瑜长期得不到治疗,奄奄一息却无所畏惧,贫穷的折磨至今,对于死神也没有什么可怕了。只是舐犊之心的尚存,十分惦念尚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如果婴儿丧失了父亲,真令人死不瞑目。护士突然觉得郑子瑜可能患了疟疾,就给了金鸡纳霜,竟然药到病除,又将郑子瑜从死神的地府边缘拉了回来。

可是,经济情况并没有丝毫好转。战争结束后,英美两国忽然宣布订立“君子协定”,将美国售予英国的谷物,每担限于多少元最低限制,而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所产橡胶售予美国,限于每担不得高于马币十元。殖民地所生产橡胶的价格,只得听凭宗主国的决定。于是,一切欲靠贸易橡胶改变贫困的好梦便结束了,郑子瑜还清债务后,仍然是赤贫。

疾病暂时好了,但由于没有根治,痢疾和疟疾时而发作,变成一种间歇性的顽固疾病。贫穷伴随疾病,疾病又加剧贫穷,循而往复,这成为缠绕郑子瑜青年时代的两条绳索。为谋生,以一己之长谋得一碗饭,他只得挈妇将雏,再次来到古晋。他得到前龙溪中学庄校长夫人孙钟敏女士的帮助,去中华中学任教。战争对经济的创伤是短期内无法治愈的,物价昂贵,薪俸甚薄,养家谈何容易。在生存欲望的驱使下,只得再作生命的透支,夜间兼任《中华日报》主笔。每日一篇时评,以睡眠时间来换取报酬。于是白天执教鞭,夜间伏案笔耕。好在写文章对于郑子瑜说是轻车熟路,只是人生的历程太苦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