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
8138500000012

第12章 李傻傻

第一节 少年沈从文

1981年11月出生于湖南隆回的蒲荔子在写作时给自己起了个看起来比较怪异的名字——李傻傻。蒲荔子这个植物性的名字似乎显示了他与网络、可乐、薯片喂养大的同时代人不同的生命底色。他在自然之中养成了“勇气和义气”。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然后展翅。2003年开始,新浪、网易、天涯等知名网站几乎不约而同地同时为一个叫李傻傻的20岁出头的写手列出专题。而此时的李傻傻还是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大三学生。随着李傻傻的文章在各大网络被名家和媒体所广泛关注,李傻傻其人也一跃成为2003—2004年度最富人气的80后作家。风头盖过了在此之前被媒体大肆追捧的韩寒、郭敬明等人。

严格意义上来讲,李傻傻并不能算一个少年作家。但是相对于传统作家而言,这个初出茅庐的写作者还是被打上了这样的标签:少年沈从文。

2004年开始,李傻傻的名字被太多人提起。相比于韩寒、郭敬明等人被称作偶像派作家,李傻傻一浮出水面就在作品上力压群雄。这一年当中,李傻傻大量的作品在《芙蓉》、《散文》、《作品》等专业文学期刊发表。《北京晚报》预言李傻傻等四个80后作家将引领80后文学“2004的青春对决”。3月,在一场关于谁是80后文学代表的大争论中,李傻傻被推向了前台,被著名作家马原推崇为80后作家五虎将之首;东方出版中心由此推出了由马原主编的《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上海文学》制作了五虎将作品的讨论专辑。在当时《羊城晚报》出炉的一份最新的80后作家人气排行榜上,李傻傻一举超越韩寒和郭敬明,排到首位。马原评价说,“我窥到了这个年轻小说家的无穷潜力。”

2005年6月,全球权威杂志《时代》周刊(全球版),用大篇幅推介李傻傻。这是继2004年春树、韩寒等80后作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后,又一中国青年作家荣登《时代》。春树、韩寒是作为中国另类叛逆的青年代表登上《时代》周刊的,而李傻傻受到关注则是因为他的作品出色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及农村人到城市谋生的境遇。《时代》周刊写道:“李傻傻身上代表了中国人的种种梦想,苦涩的记忆成就了李傻傻,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畅销书作家,其书反映了现代中国的种种矛盾冲突”。在文字当中,李傻傻将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民称为“城市幽灵”。《时代》周刊因此称李傻傻为“幽灵作家”。

李傻傻的作品并没有主题明确地去倾诉农村的苦难,也没有加入田园颂歌的行列,只是真实地以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及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有评论家这样认为:“在李傻傻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被忽略的农村的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

在彼时声势凌人的青春写作偶像中,李傻傻尚是唯一农村出身的80后写作者。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表述方式迥异于城里的孩子。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那美丽而鬼魅的湘西农村。李傻傻的出场,使得“几乎令所有的80后写手黯然失色”。

《时代》周刊(全球版)这样描述李傻傻:痛苦的记忆塑造了李傻傻的风格。他成为当下最年轻的畅销书作者,书写的内容主要是当代中国的矛盾冲突。李傻傻的父亲曾把他留在了湖南的农村,自己到南方的工厂里打工挣钱——那些工厂是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的力量。李傻傻13岁的时候,父亲到他寄宿的学校看望他。看门人明显不相信这个衣衫褴褛的民工会是一名学生的家长,根本不让他进校门。

的确,在很多方面,李傻傻身上体现着“中国梦”:来自农村的穷苦孩子努力学习,成为学校里唯一考入大学的骄子,在大城市里改善自己的境况。但他还挂念着那些没有达到这一步的人们:1亿农村人,包括他的父母,希望摆脱高额的税款和走低的农产品价格,涌进城市寻找工作。李傻傻称这些迁居者为“城市中的幽灵”。“他们建造了中国引以为豪的城市,”他说,“但得不到良好的待遇。”

李傻傻决定写下他们的悲惨境遇。他关于穷苦农民的记录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共鸣。今年,他在中国顶级的文学奖项中获得了年轻作家的提名。李傻傻2004年的成熟小说《红X》,第一版迅速销售一空,但却没有第二版印刷出来。23岁的李傻傻还拒绝了出版商删除他们称为“道义上冒犯”的章节。李傻傻依然不能供养他的父母,让他们从工厂中辞职。“也许今年我就能赚到足够的钱让他们退休了。”他说。于是这两个“幽灵”可以离开城市,但仍会有上百万人去接他们的班。

李傻傻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从黄金时代到青铜时代——王小波离去这九年》一文中,提起自己对王小波的多重感情。李傻傻也被认为是最著名的王小波的青年继承者之一。其代表作《红X》被批评界认为是模仿王小波最成功的作品。由此看来,李傻傻在“少年沈从文”之外,文风也受到多位文学大师的影响。

实质上李傻傻对媒体给批评界所给予的“少年沈从文”称号毫不感冒,并屡次在公开场合对这种称号不屑一顾。李傻傻并不愿意让自己被某位文学大师或者某个地理环境所左右。李傻傻说,这(“少年沈从文”)不是一个封号,而是一个戳印,跟当年林冲额角上烙的东西一样,会让你时刻笼罩在一种身份的阴影底下。

第二节 幽灵作家

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李傻傻的作品还是李傻傻本人,都跟“神秘”一词毫无干系。而真正让李傻傻披上神秘的外套还是要归根于2005年《时代》周刊对李傻傻的大篇幅报道。

2005年6月27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版)刊登出一组特别报道,浓墨重彩地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进行解读。该刊以“中国新革命”(Chinas new revolution)为总题刊载了20多个版位的相关文章。这其中选取的人物有拥有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的王石;热情的新电影人徐静蕾;十亿美元的游戏大亨陈天桥……而在中国文学界,《时代》选择了李傻傻,这是继去年春树、韩寒等80后作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后,又再次出现的中国青年作家。

《时代》周刊认为,李傻傻代表了中国人的梦想:穷困的男孩勤奋学习,成为学校中唯一一个上大学的孩子。但他关注的是那些没有实现梦想的人:无数放弃土地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包括他自己的父母,李傻傻将这些新移民称为“城市幽灵”。“他们建设了令中国自豪的城市,但是他们却难以被平等地看待。”李傻傻决定写他们的困境,而且他对农村的描述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共鸣。《时代》周刊因此称李傻傻为“幽灵作家”。

中国的“80后”成为当下文化的关键词,可它聚焦的是城市80后,在李傻傻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被忽略的农村的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李傻傻的散文集《被当作鬼的人》和长篇小说《红X》,并没有主题明确地去倾诉农村的苦难,也没有加入田园颂歌的行列,只是真实地以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及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时代》周刊写道:“李傻傻身上代表了中国人的种种梦想,苦涩的记忆成就了李傻傻,他是中国最年轻的畅销书作家,其书反映了现代中国的种种矛盾冲突”。“幽灵作家”无疑让李傻傻瞬间变得神秘起来,但是实质上,李傻傻其人其作品,都充满了浓厚淳朴的乡土气息。

《红X》最早在网易文化、新浪读书、天涯等知名网站连载时就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2004年《花城》杂志第四期首发了《红X》,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作家第一次在核心文学期刊上发表长篇小说,它被认为是80后作家正式登上文学舞台的标志。2004年7月,花城出版社推出21万字李傻傻的长篇小说《红X》,起印数20万册。2005年,《红X》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奖。《红X》叙述了一个少年沈生铁的成长经历,写了他精神和物质上双重的流浪……生活给予了他很多坚硬的刺痛,同时随着叙事的展开,生活中一些柔软的部分也逐渐打开了,两种极端的体验笼罩了这个少年的成长。《红X》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问题少年,但作者的叙述并不是猎奇式的或者故作叛逆,而是采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叙述口吻自然、诚恳;故事虽然惨烈,但是叙述底色却不阴暗,而是充满了青春的爱和活力,以及对青春期尊严的追寻;在语言上与当下青春流行读物彻底拉开了距离,网络语言与民间语言熔为一炉,相当奇特,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2004年8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他的散文集《被当作鬼的人》,起印数6万册。本书为李傻傻的第一本散文、短篇作品集、共收录作者散文作品30余篇,外加短篇小说《一个拍巴掌的男孩》、《蛇皮女人》两篇。从内容上看,作品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与回忆孩提时代的湘西生活,其中有表现少年浪漫初恋的纯情文字《我最难忘的一双女人的手》,有盎然童趣、有天籁之音一般优美旋律的《被当作鬼的人》,有与苦难而甜蜜的童年相伴、镌刻童年时光的《石磨》;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大学生活记下的文字,其中有解破古都西安、实则鞭挞与诟病历史沉疴的辛辣文字《打口古都》,有小男孩窘态毕现、在母亲生日那天既想表达母子情深但最终又没找到如意表达方式的《我最难忘的一次偷窃》,有把父亲的生命比作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光,火光的衰微预示着父亲生命由盛而衰,对生命充满悲悯之情的《火光》。

“把我关到大木箱子里吧,因为我的一生和偷窃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李傻傻在他的一篇名为《我最难忘的一次偷窃》的散文里的开头。散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与一般盗贼不同的是,我偷窃了妈妈的爱,而没有受到呵斥与惩罚。”这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散文,同时更是一篇作者成长的散文,在轻描淡写、不露声色中倾注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与眷念。初读这篇散文时,感觉李傻傻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我”总是在翻箱倒柜地搜寻着妈妈的秘密,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从妈妈的身份证上“我”得知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妈妈的年龄也在流逝。这也意味着“我”的成长开始受到了“我”的关注。从此,“我”记住了妈妈的生日,直到有一天,“我”带着自己节约下来的25块钱去街上给妈妈买生日礼物,空手而归后的那种失落让“我”决定直接将钱交给妈妈。虽然“我”这样做了,妈妈也很高兴,但是“我”却觉得“偷窃了妈妈的爱”。文章读来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在里面,因为我们的童年也是如此度过,那种共鸣的感觉更是无法排遣。

李傻傻这个1981年11月份出生的小伙子甚至可以说还没有长大,但是他内心的那种对文学的领悟要比任何比他大或者与他同龄的人要彻底与强烈些,他似乎洞悉了人生的某些真谛,愿意将这些真谛与任何人共享。

正如作家杨献平所说:李傻傻可能是最具有新异性的一位80年后散文作家,其迥异的文字,恰到好处的叙述和轻盈敦厚的散文感觉叫人吃惊。他几乎从一开始就成就了自己的写作。也诚如李傻傻自己所言:“我在自然之中启蒙心智,养成勇气和义气,然后被放到生活中去,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

在如今这样一个商业化时代,出现李傻傻这样的纯文学作家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就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萧红与沈从文等极具个性的作家那样,李傻傻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学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在新近崭露头角的一批年轻作家中,李傻傻的纯文学风格是非常突出的,在其他80后作家都被当作明星似的人物而受到妖魔化时,李傻傻却以平民化的心态执著地坚守着纯文学的阵地。

生长于湘西农村的李傻傻在童年的压抑与阴影中形成了一种渴望自由的信念,他所拥有的关怀与悲悯之情让他对许多事情都有无法掩饰的敏感。农村生活底层的磨炼使他在如今商业时代的诱惑下保持了自己对于纯文学的尊重。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他无法沉默,他用自己的文字为商业时代的农村现实注入了诗意的气息。就像许多生活在城市之中,内心却游离在城市之外的人一样,李傻傻在城市生活中寻找到了童年记忆与农村现实的平衡法则,他没有彻底地摆脱农村而融入整个城市,当然他也没有像某些城市人一样虚度年华、随波逐流,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纯文学所肩负着的使命,这种独特而真诚的表达方式或许会为他今后创造文学奇迹提供有力的保证。

虽然都在关注农村现实,并且对纯文学有着难得的虔诚,李傻傻与同为湘西出生的现代作家沈从文也有不少相仿之处,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像许多初学写作的人一样,李傻傻一开始就在调动自己的童年经验。农村黄昏的鬼魅气息、孩子的恐惧和好奇、单纯的情感、父辈的操劳、家族文化对一个走出农村的孩子的道德压抑,等等。李傻傻所写的这一切,也是他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所以他并没有在文字中刻意夸张,因此总能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和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