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45

第45章 感受文化的春天(1978)(10)

李德才是连队文书。1976年入伍,河北尚义县人,是一个非常忠诚、朴实的小伙子,只是文化基础差了点。这两年全连工作搞得很好,却一直没有像样的总结材料上报,为这事儿指导员几次表现出不满。李德才也为此伤心落泪,十分苦恼。

就我的工作实践情况,让我写一份改善生活管理方面的材料会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因为通过两年的努力,连里的主食调剂全营最好,副食供应比较正常,战士们每天可以吃上豆腐,北方战士每天可以吃上面条,过大节可以吃上新鲜猪肉,风雪高原上可以吃上自己做的酱菜、自己种的蔬菜……而现在要写的却是全连一年的工作总结,我所干的工作——生活管理,充其量占据总结的半页纸。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有担心、有顾虑,最终是信心的形成。指导员能让我写连队工作总结,是对自己的赏识与信任,其他人能干的事我怎么就干不成!

第二天我先去找李德才把往年的连队总结翻出来,先把往年的总结看一遍,感到心里最没有数的就是施工情况,因为很多工程施工的名词用语我都不知道。一时记不住那么多内容,干脆把往年的总结材料拿到司务室再看、再考虑。小李说,按说这都是保密材料不能拿出去,你要拿,就悄悄地,不要让别人看见。当两三年给养员从来没有那么多的什么保密意识,李德才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与领导身边人员的距离,感觉出了连队给养员与文书的不同地位。

我偷偷地把两份连队总结拿到司务室锁在与连队经费账本一个抽屉里,又找到有施工经验的张建钦,把指导员让我写年终工作总结的消息说了以后,针对往年总结中我不熟悉的施工名称用语如马口、边墙、圬工、侵限、超挖、回填、风窝麻面和当前道砟生产的粒度、硬度以及工程量换算、施工计划进度等问了个天翻地覆,黑白分明。

李德才虽然只比我晚一年入伍,对我却非常尊重。听说指导员让我写总结,他并没有一般人那种愤懑和忌妒心态,表现得更谦虚、更主动,几次到司务室接受我的任务指派。经过两天思考,认为有必要尽快把各排的情况掌握一下,同时觉得我们连原来的文书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他写的材料不可能与更多的人沟通,他写的总结报告未必让多数人能接受,所以很可能不会那么全面,不那么到位。与李德才交流了想法后,一是让他尽快把各班、排的总结收集起来送我看看,全面了解一下各单位全年的情况,二是俺俩一起找营部文书看看其他连队的总结是咋写的。

营部文书叫郭宏民,1973年入伍,陕西洛南人,写一手好字,为人谦逊和气,对这位老兵我很敬慕。以前到营部办事见面只是打个招呼问候一声,没有过多交往。那天见面后听说我这个给养员要写连队总结,先是有点惊讶,进而是关心、体谅,听说我要看其他连队的总结,他没有犹豫就找出两份并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让我信心更足了。

看了连里往年的总结和兄弟连队的总结之后,我发现这些总结基本上是一个结构一个面孔:思想教育、施工生产、行政管理、党的建设四个方面。按这种结构,经过几天的材料收集,我也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考虑。比葫芦画瓢,可以动笔写了。当我坐下来把提纲列好后才觉得不妥。我们3连的工作各个方面抓得都很好,完成施工生产任务一直在全营领先,行政管理经常受到团里的表扬,连队的很多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与其他连队都不一样。我不能写一个与往年、与其他连队一样内容的总结报告!

钟指导员对我的想法非常支持,又专门召开一次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还抽了几个班长开了一次座谈会,让大家畅谈思想,发表意见。我由此受到了不少启发。

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总结初稿,反复修改后誊写一份送给钟指导员审定。稿子交出去后心理压力不仅没有减轻,还又增加了一些不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不知道首长意见如何。

1978年是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很特殊的年份,部队揭批“四人帮”的斗争紧锣密鼓,酣战不止,政治思想方面的新口号层出不穷。作为远离政治、游离社会的高原基层连队,不可能有什么新的思想、新的口号,只是指导思想上把原来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政治口号换成了抓纲治国、抓纲治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团结在以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等。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连队实际罗列了几条连队超额完成任务、全面提高素质的措施和经验,尽管把握得不那么准确,叙述得不是那么到位,概括得不是那么精辟,至少是我们连的工作总结中第一次写到了这样的内容,而且又具体体现了钟指导员和杜连长的指导思想。

总结报告稿交出去以后,两天没见到指导员,一直没有什么消息,我坐卧不宁,寝食不安。到晚上李德才到司务室告诉我,指导员昨天晚上看了连里的总结,改了几个地方,今天早上让他衬上复写纸一式三份抄出来。这两天全连年终总结大会就按那个稿子讲,并让我把其中的两份送到营党委。心里的秤砣落了地。当天晚上找了王占山、祁兴平几个常在一起玩的战友,打扑克一直到十点多。

后来回想起那次学写连队总结,成功之处就是我自己思想上经常保持的那种“自信”。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没有这方面的阅历,能不能写好?担心是肯定的,如果没有“自信”就不敢接手,就不敢想象。当时想的是指导员看得起咱,只管认真写,写不好也是一次体验,下次或许就能写好!

自信成就理想,自信成就事业!没有自信,诸事不成。

这样的镜头八年以后重演一次。1986年我刚回到地方工作,仅在县劳动局工作一年,就以“会写材料”为由被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当秘书。上任不到一个月,贾永志主任安排我和他一起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不知道“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为何物,不知道县属工业、集体工业是啥概念的我,也是靠那种“自信”写出了让当时政府领导比较满意、人代会全票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有些后怕、余悸,有些风趣、可笑。后怕是事后的一种担心,可笑则是由于“文革”对教育的破坏,导致国家人才断档、知识凋零,竟让我这样一个近似于文盲的人去为政府写工作报告。“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石头缝里成就了我这棵无根的草,咋不可笑呢?

铺轨列车通过高原圣湖——青海湖,高原人民的梦想成为现实。

我为连队写总结的事很快被团后勤处军需股的徐永发股长知道了,他在一次与组织股长许洪翔的闲聊中提到这件事。许股长是我们团当时的第一支笔,手下管了一群笔杆子。他听说一个给养员能为连队写工作总结,感到挺新鲜。有一次到1营检查工作,特意到我们连让钟指导员把我写的总结拿给他看,并把我叫去见了个面。他笑着说:“你写的总结不见得很好,你这种勇气很不得了。人一旦有勇气,个人潜能就能超常发挥。今后只要加强学习,就会不断提高,就会有出息。”

他这几句话对我之后的提干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我之后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和事业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