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8085700000019

第19章 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

“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因为人们总有身陷困境的时候,这时候总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见义勇为”者以其乐于助人的高尚举动,理所当然地会赢得被帮助者的感激。在人们的各种行为中,“见义勇为”无疑属于最富“无私精神”的之一,因而有权得到人们的种种礼赞。

不过我们在此却不想重复那些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礼赞,也不是要把各种不同时代和背景下的见义勇为行为混为一谈,而是想谈谈在“见义勇为”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某种“有私精神”问题。这倒不是想给“见义勇为”行为抹黑,而只是想藉助对于这一行为中所常常包含的另一层面的探讨,而求得对这一行为的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也求得对人性的更深入的了解。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我们能看到不少表现“见义勇为”主题的故事,在这类故事中,往往反映出“见义勇为”者表面的“无私精神”与潜在的“有私精神”的矛盾的融合。李朝威的《柳毅传》便可以说是一篇这样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非常富于想象力的有趣故事:洞庭龙君的女儿受到丈夫及公婆的恶遇,她化作牧羊女,托路过的青年书生柳毅带信给她父亲。柳毅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使命,使龙女得以顺利回到娘家。为了感谢柳毅的“见义勇为”行为,龙女自愿嫁给了柳毅,与柳毅一起回到洞庭湖,永远生活在那儿。这是一个典型的“见义勇为”故事,柳毅作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不过正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发现了“见义勇为”行为背后的“有私精神”,向我们展示了“见义勇为”行为的复杂的人性意蕴。

在柳毅决定帮助萍水相逢的牧羊女之前,其实他已经注意到了牧羊女的美貌(“乃殊色也”)。略知性心理学的现代读者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对柳毅作出“见义勇为”的决定不会是没有影响的。比起容貌平平的女子来,容貌美丽的女子似乎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大概也是一般的常识吧?所以尽管柳毅对牧羊女宣称,自己之所以“见义勇为”,是因为“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我们还是“旁观者清”地明白,使其“气血俱动”的,恐怕不仅是牧羊女的不幸遭遇,而且无疑还有她的“殊色”。这后一个潜在原因,在柳毅临走时的随口一言中,已不打自招地泄露了天机:“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也就是说,他希望在做了“见义勇为”的好事后,至少能够得到龙女的感情上的回报。这就不能把柳毅的帮助龙女,完全看作是出于“无私精神”的行为了。当他后来如愿以偿,得到龙女为妻后,龙女曾经问起柳毅,当初说此话是何意思:“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今日之事”即指二人之缔结良缘,可见连龙女也直觉地感到,柳毅当初之决定帮助她,其动机不免含有“私心”。而柳毅的分辩也显得苍白无力:“仆始见君于长泾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即使柳毅的分辩是坦白的,那么“偶然耳,岂有意哉”之辞,也只足以证明其“私心”是潜藏着的,连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而在无意间给露了出来,却不能说他根本没有这一念头。

然而,当龙女顺利回到龙宫,龙女的叔父钱塘君建议将龙女转嫁给柳毅时,柳毅却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柳毅之所以断然拒绝这一建议,并不是因为他根本不喜欢龙女,也不是因为他喜欢龙女的心已经有所改变,而大抵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钱塘君的建议是用很不礼貌的、有威逼之嫌的态度提出来的,这触犯了柳毅的自尊心;二是因为钱塘君的这一建议其实正好说出了柳毅的隐秘愿望,而柳毅当时却还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完全是出于“无私精神”,而并不承认其中隐含有其他动机,所以这个建议使他感到如此的恼怒。因而柳毅的那番分辩,在我们看来,的确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某素以操贞为志向,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这其实并不说明他对龙女已无私心,而只是一时难以承认罢了。所以后来龙女问他:“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也是明知其是一时“忿然”,而并不是“诚将不可”,才有意这么追问的。而且柳毅自己也承认,当他第二天辞归,龙女当席致谢时,他心里对自己当初的拒绝也颇感后悔:“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请,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将别之日,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这都足以说明,他当初的断然拒绝,只是激于“义”愤而非出于真心。

由此可见,在柳毅的“见义勇为”行为的背后,并不是没有“有私精神”在起作用的,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其实连龙女和钱塘君都看出来了。整个故事,以柳毅的“见义勇为”始,又以他的如愿以偿终,正好反映了“见义勇为”与“有私精神”之间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当然,我们这么说决不是要指责柳毅“居心不良”或“动机不纯”,而只是旨在如实地说明,在柳毅的“见义勇为”行为的背后,“有私精神”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除了龙女的以身相报外,小说中的其他有关描写,也反映了有些“见义勇为”者在幻想中所希望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与财富上的报酬。柳毅来到龙宫时,从龙王到下面的人,无不尊敬他奉承他。龙宫中还举行了好几次盛大的宴会,宴会的中心人物当然便是柳毅。这对于他来说,始终是一种巨大的心理上的满足。此外当然还少不了物质方面的好处:

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毅辞谢而受。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毅笑语四顾,愧揖不暇……赠遗珍宝,怪不可述。毅于是复循途出江岸,见从者十余人,担囊以随,至其家而辞去。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已盈兆。故淮右富族,咸以为莫如。

这种关于“赠遗珍宝”的令人垂涎的描写,其实正反映了有些“见义勇为”者在幻想中所希望得到的物质上的报酬。以上这些有关“见义勇为”者所希望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与物质上的报酬的描写,其实也无不反映了“见义勇为”行为背后可能会有的“有私精神”的存在。

从“见义勇为”者方面来说,他自己当然自觉是“见义”而“勇为”的,而不是“见利”或“见色”而“勇为”的。这给了他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一种做好人的快乐。但是在其内心深处,有些人其实却未必不希望因“勇为”而得到“利”或“色”。只是他往往不愿意承认有这种愿望,更不要说诉之于口了。这就有赖于被帮助者方面的主动奉报了,而且这种奉报还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触犯其自尊心,不能抹杀其道德优越感。

不过,尽管“见义勇为”行为的背后常常存在“有私精神”,但这其实乃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心理,无视它的存在便是无视人性的真实。小说家也许于有意无意间窥破了这一奥秘,所以他才让柳毅为其“见义勇为”行为而得到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大概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令人垂涎的描写,所以这篇小说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