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8085700000013

第13章 丹炼不成也罢了

人们常常自以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了如指掌,而对那些违背意愿的结果感到垂头丧气。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所谓的违背意愿的结果,其实也仍然是由我们的愿望促成的,只不过这种愿望不是我们自觉意识到的愿望,而是潜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隐秘的愿望。因为这类隐秘的愿望也许不那么合于一般的道德准则,因而我们的意识也就不愿意明确地承认它,但它们却在隐隐之中发挥着控制我们的力量。因而有些看起来不符合我们的行为动机的结果,其实原本却是符合我们的潜在动机的。套句常用的话来说,便是“我们所得到的正是我们所想要的”。

《丹客半黍九还 富翁千金一笑》(《拍案惊奇》卷十八)中那个富翁受骗上当的故事,便饶有意思地说明了这一点。那个富翁因为相信炼丹术,所以一再被人骗去钱财,但他却仍然执迷不悟。有一次有个骗子串通了一个妓女,冒充本事高强的丹客,设了一个美人计来骗富翁。富翁果然又堕其计中,不仅失去了二千多两银子,还蒙受了一场羞辱。这是一个典型的骗局故事,充满了骗子的机智,受骗者的愚蠢,以及二者之间的对比所引起的喜剧性效果。我们饶有兴致地观看着,这场看起来似乎毫无实现可能的骗局,是怎样突然之间取得成功的。我们发现,这个骗局之所以能够实现,与骗子打动了富翁的潜在愿望有关。富翁的表面愿望看起来是“好货”,但他的真正愿望其实早就转移到“好色”上面去了。因而可以说,正是他隐秘的愿望帮助骗子实现了骗局。不过,富翁尽管在表面的“好货”愿望方面遭到了失败,却在潜在的“好色”愿望方面获得了成功。

我们看那富翁初次见到丹客之妾时,便惊羡于“那女眷且是生得美貌”,早已动了一点风流之念。当那丹客说要回家安顿了妾,方能跟富翁去炼丹时,又是富翁心怀鬼胎地提出,让丹客带着妾一块去他家(如果他不提出这个要求,这场骗局从一开始就难以实现;但骗子明知他不会不提这个要求,才欲擒故纵的)。当丹客带了妾来到富翁家里,富翁得以亲睹丹客之妾的美貌时,他又“好象雪狮子向火,不觉软瘫了半边,炼丹的事又是第二着了”,表明其时他的“好货”愿望已退居其次,而“好色”愿望开始占了上风。后来当富翁终于勾搭上了丹客之妾,丹客之妾劝他不要在丹房里行事时,“富翁此时兴已勃发,那里还顾什么丹炉不丹炉”(如果他稍稍克制一下,至少换一个地方,则骗子又将得不到行骗的把柄;不过骗子是明知他不会克制的,所以才故意让其妾这么劝告)。两人事成之后,“富翁以为天下奇遇,只愿得其夫一世不来,丹炼不成也罢了”,可见他此时已完全听凭隐秘的“好色”愿望的控制,而把原先的“好货”愿望弃置一边了。当他被骗子乘机敲诈,又失去了丹炉里的银子后,他还自我安慰道:“只这一个绝色佳人,受用了几时,也是风流话柄,赏心乐事,不必追悔了。”这番话里的确含有自我解嘲的成分,但无疑也确实有“求仁得仁”的满足。由此可见,富翁这次的被骗,可以说几乎是自愿上钩,并且主动配合的。他失去的是他表面想要的东西,而得到的却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所以,上述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人的愚蠢的主题,也不仅仅是人的“着迷”的主题,而且也是人怎样受到隐秘愿望的支配,而得到与表面愿望相反的结果的主题。这种事情不仅发生在小说中的富翁身上,也常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身上。对于我们心中的隐秘愿望,我们常常会持不承认态度,以致当事情终于按照我们的隐秘愿望,发展得不符合我们的表面愿望的时候,我们还免不了大吃一惊,好像这完全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其实事情却原本就该如此发生。

卢梭说过:“对于我大部分行动的真实的、最早的动机,我并不像我曾长期认为的那么清楚。”他又说过:“任何不由自主的行动,只要我们善于去寻找,都没有不能从我们内心找出原因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在我们的隐秘愿望和表面愿望之间,充满着如上所述的矛盾情形。小说家们便看到了这种矛盾情形,并在上述这类小说中作了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