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学
8051900000010

第10章 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4)

同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也专门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在以后的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根据《传播》杂志的报告,中国开设公关本科专业的高校,较有影响的有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还开办了公共关系硕士专业。就这些高校公关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既有公关专业必修的一些带共性的课程,也有因其所在院系以及拥有的师资背景而带有特色的课程,如中山大学的公关专业设在政务学院公共传播学系,东华大学将其设在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中国传媒大学将其设在广告学院公关系。

因公共关系学科的交叉学科性质,这些院系的行政管理、经济学、广告学等方面的课程对公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影响作用。但归结起来,这些公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无非是走两条路,一为传播,二为管理。这与国际上近年来公关教育的发展是接轨的。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国内有些高校虽未设公关本科专业,但通过其他专业附属的公关方向培养公关人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关系学院作为国内较早培养公关人才的院校,曾先后在新闻系和管理系招收和培养公关方向的学生,由于学院特有的国际关系背景和外语教学强势,毕业的公关方向学生中有一大批活跃在中国公关行业,有的还位居外资公关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近年来中国公关教育的发展中更值得看好且更为重要的是公关方面课程为很多其他专业学科所吸纳,尤其是在研究生层面,不少MBA、MPA课程中均有公共关系的内容,而这恰恰是国际公关教育界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另外,公关职业资格的认证虽然在中国推出时间不长,尚处在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但其在高校学生中有着较大的市场,这对推动中国公关教育、普及公关知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公共关系学研究与着述。我国公共关系的丰富实践和一直蓬蓬勃勃地开展着的教学培训活动,像两只巨大的手臂,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公共关系学的研究与着述。1984年2月,《经济日报》在报道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开展公共关系的经验时,专门配发了一则题为《研究社会主义公共关系》的社论,由此揭开了国内公共关系学研究与着述的序幕。此后20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除陆续发表了公共关系研究论文外,还不断有公共关系着述出版。据粗略统计,包括教材、专着、译着、案例、手册、辞典、论文集在内的各种公共关系着述不下500种,范围涉及公关理论、公关策略和招数、公关传播媒介、公关语言、公关礼仪、公关实务、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和公关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居延安的《公共关系学导论》于、廖为建的《公共关系简明教程》、张云的《公关心理学》于、翟向东主编的《中国公共关系教程》盂、李道平的《公共关系协调原理与实务》榆、叶茂康的《公共关系写作教程》虞、郭惠民、居易的《公关员职业培训和鉴定教材》愚,李熙宗、孙莲芬等的《公关语言学》舆,居延安和胡眀耀的《关系管理学》余,吴友富主编的《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报告》俞以及余明阳的《中国公共关系史(1978-2007)》。

承蒙广大读者厚爱,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这本《公共关系学》前三版累计销售总数已过130余万册,为我国公共关系学的普及发展作了一点微薄贡献。此外,各种规格的公共关系专题研讨会,也进一步推动了公共关系的科研与着述。

3.公共关系协会与行业报刊。公共关系学的成长还需感谢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公共关系协会与行业报刊,感谢他们为我国公关事业的普及化、规范化、职业化所作的贡献。1986年11月6日,中国内地第一个省、市级公共关系组织——上海公共关系协会成立。次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此后,几乎各省、市、自治区及一些大中城市也都陆续成立了同样的群众团体。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日益走向普及化、规范化、职业化,并积极推动了公共关系在实践工作中的发展。1988年底在杭州召开全国首届省、市公共关系组织联席会议,研讨“公共关系热”。其后,公共关系普及化、规范化、职业化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89年9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省、市公共关系组织联席会议,就拟订出《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案),并在1992年于武汉召开的第四届联席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则在促进公共关系学术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多年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连续在河北、北京、上海、福建、山东、深圳、陕西等地召开了公共关系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都有一个中心议题,如公共关系与社会发展、公共关系与社会开放、公共关系与经济建设、中国公共关系特色、公共关系教学等,对公共关系学科建设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史上,公共关系报刊也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最早问世的一张公共关系专业报纸是由浙江省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公共关系报》,1988年1月31日在杭州创刊。该报在普及公共关系知识和开展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次年创刊的《公共关系导报》也以其清新的风格赢得了业界的青睐,并被评为1992年经济类十佳报纸。不过,这两份报纸因经营问题后均相继停刊。

相比之下,公共关系类杂志的生存状况则比较乐观。创刊于1989年的《公共关系》杂志月刊至今仍在出版,1993年创刊的《公关世界》

杂志也坚持至今。进入新世纪后,由经济导报社出版的《传播》杂志也曾在业界发挥过重要影响。由国际公关协会主办的《国际公关》杂志也于2005年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类报刊对公共关系也给予了特别关注,比如《中国名牌》和《中国经营报》等。此外,各地公共关系协会还出版了一大批内部报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现已停刊的《上海公关》和仍在出版的《公关信使报》等。

世界已经进入新千年的第八个年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正在向纵深发展,完全可以相信,在这种崭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和学科一定会持续发展,走向更高水平。

三、现代公众社会:公共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保持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这是公共关系之所以可能在世界各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本前提。在此期间,以美国为中心,日本、西欧为两翼的世界市场形成刺激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在90年代蓬然崛起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市场进一步网络化、整合化、一体化。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以及伴之出现的现代管理思想与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股主要力量。

但犹如剑有双刃一样,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同时,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许多在人类生存层次上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水资源与矿物资源短缺问题等。此外,人类必须面临正影响着整个国际社会秩序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东西方对话、南北双向交流、南南合作、领海与大陆架、南极考察与开发、国际社会的数字分割、恐怖主义、经济渗透与政治影响、局部战争不断及太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都迫切需要通过多边的协调来加以解决,以求建立国际社会新的和谐关系。公共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随着地理政治的动荡和国际格局的重新洗牌,现代“公众”社会也在发生“公众质地”的变化。从人口学角度分析,现代人口的一大特征就是人口素质的大大提高。一方面,世界总人口中受过教育乃至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加很大;另一方面,战后出生的青年一代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也大为增加。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通讯工具等不断创新与应用,现代人口的素质自然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环境与人口素质的提高使由人口不断提供后援的各类特定公关“公众”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各类公关公众尽管在不断地分化、解散或重组,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都普遍增强,不再被动地盲从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社区及所在组织的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为其左右,而养成了不同程度的自觉反思习惯,有的还有了改造环境的愿望与行动。

第二,各类公关公众群体交流的个性化正在形成趋势。这种以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人为主体的交流,尽管仍然以某个“公众”的名义来发言,但他或她的个性注入已经使传统意义上“公众”概念起了质上的变化。如何具体地来对待各个“公众”中的个体成员,已经成为公共关系主体工作的新的挑战。而各种公众规模的群体交流越来越成为公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们在社会运行中可能对社会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在微观层次上看待各类公众中的个体作用、如何看到各类公众对整体社会的影响,已成为现代公众社会的全新课题。

第三,公众的自发活动已形成一股潜在的、独立的社会势力,其能量与作用足以与组织对峙,并有可能对有关组织的经营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变化了的并永远变化着的各类公众,在新的现代公众社会环境中对公共关系的需求,跟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领袖一样,将不断地主客换位,彼此充满期待和热情,因为公共关系已经成为现代公众社会中组织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劝说、协调平衡、理解支持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公共关系离不开现代公众社会,反之,现代公众社会也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在书本里,也不在会议里,而是在现代公众社会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