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艺术
8032800000044

第44章 方圆处世顺其自然(2)

以上几点想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称赞能改变一个人。称赞一个人的工作,会使他做更多的工作。称赞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就会更加完善。一个人的行为和贡献如果受到别人的称赞,就会增加自尊心,远离傲慢与自大。

说些善意的话,好让别人知道你的感觉。千万不能以为别人知道你欣赏他而懒得去称赞。你要亲口说出来,他们才能够接受。当你让别人知道你欣赏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将心甘情愿地为你做更多的事情。又因为称赞的词句使人感到亲切、满意和鼓舞,因而听起来觉得顺耳,它有助于建立友谊和成功地与人交际。

称赞别人有几种方法:首先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以为别人的话比较客观、实在。所以以别人的口吻来进行称赞,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其次,就是直接称赞,特别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这种称赞的特点是及时、直接。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背地说些称赞他的话。许多时候,间接称赞的话都能传达到当事人本人。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称赞一个人,又不便对他当面说出时,可以在他的同事或朋友面前,适时地称赞一番。

称赞时应注意:第一,称赞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如果言过其实,对方就会怀疑你的真实目的。第二,最需要你赞美的不是早已名扬天下的人,而是那些自卑感很强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压抑、自信心不足的人。他们能被人真诚地称赞,就有可能自信心倍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第三,称赞要具体,不要含糊其辞。否则只会使对方窘迫、混乱,甚至紧张。称赞越具体,表明你对他越了解,从而越能拉近人际关系。另外,不要称赞他身上众所周知的长处,应称赞他身上既可贵的又不为人知的特点。第四,要注意称赞的分寸。适度的称赞能使人树立信心。反之,会使人反感、难堪,所以,称赞的内容要适度、要有分寸,要恰如其分;称赞的方式、地点要适宜;称赞的频率要适当。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支付者。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这话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扬不应该仅仅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们能活上两个月。”

从“装得像”中求伸

行动是无声的教诲。身为领导者,尤其是高层领导者,不仅是会作报告,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在言辞上折服众人,更重要的是自己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大众目光的监视之下,而最大的动力,则在于自己的行动上。将自己的行动表现在事业上,最髓感动他人。

曹操“割发代首”严军纪,对于这件事人们的评论并不一致。有盼认为这是曹操善于机变,有的认为表现了曹操的奸诈。这件事含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简单地认为“发”不能,代首”,“代”了就是奸诈,那是粗浅的见解。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曹操是一个谨慎从事,以身作则韵领导。“割发代首”整个事件《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描述的:

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唤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权割发代首。”

在戏剧里,曹操是花脸,被称为“奸雄”,这是骂他为人奸诈。在“割发代首”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明的领导者形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一生,实现了北方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为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又在北方大兴屯田,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惟才是举”,整顿吏治,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同时,他在三十多年的征战生涯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连他的对手诸葛亮也由衷称赞他用兵“仿佛孙吴”。他不愧为一个卓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乃部属的榜样,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部属。如果他自身的行为规范、得体,即使不制定任何法令、规章、制度,人们也能自然地效法他的行为,走正道,做正事。然而,如果他自身的行为悖伦不正,胡作非为,即使制定严格的法令、法规,人们也不会执行。曹操“割发代首”的启示是:先做出样子对领导树立威信、取得成绩是十分重要的。

在台上说得唾沫横飞,还不如身体力行做一回来得有鼓动性,有号召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讲得振振有词,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倒不如不讲不做。因为这样言行不一,无异于在脸上刻下“伪君子”几个字,让人看了骤生反感之心。一个领导者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服众。更何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到。

傲而不伸非君子

《管子·法法》中说,评价一个人,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那些自恃己才、骄傲矜持之人,是自满的表现,是空虚的表现,这不是什么好事。《尚书·革命》中这样阐述道,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寿命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一代名君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下太平了,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博学多才,智慧过人,是个有名的才子。他才思敏捷,但又恃才狂放,爱卖弄小聪明,有时不免遭曹操的厌恶。有一次,曹操命工匠给他修造了一座花园。园子修好后,曹操去园中观赏,看过后,却未加褒贬,只是取过笔来,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杨修看了说:“门内添‘活’,就是阔,丞相是嫌园门太宽‘阔’。”工匠们于是急忙重新砌墙,将园门改小,然后再请来曹操。曹操看后很高兴,问是谁的主意,大家都说是杨修的主意,曹操虽嘴上称赞,心中却很不高兴。还有一次,塞北送来一盒酥请曹操品尝,曹操提笔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然后出去了,杨修看了盒上字,便叫来众人,一起把酥分着吃了,曹操回来后看到空盒,便问缘故。杨修答:“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丞相之命。”曹操脸上虽笑,心中大为不悦。

曹操生性多疑,怕人暗中谋害自己,因此便吩付左右:“我梦中好杀人,睡着以后,你们切勿靠近。”一天,曹操躺在床上,被子掉在地下,一个贴身侍从见了,忙上前拾起被子欲给曹操盖上,曹操一跃而起,拔出剑来将那人杀死了,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觉。过了一会儿,假装刚刚睡醒,起来后故意很惊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众人战战兢兢地将刚才的事说了,曹操痛哭了一顿,命人将他厚葬。众人见曹操这样,都以为他真的是梦中误杀了人,只有杨修猜到其中的缘故,临葬时指着那人的尸体说:“丞相不是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说了,心中更加恨杨修。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喜欢杨修的才气,经常邀请杨修来府中高谈阔论,终夜不息,杨修常给曹植出主意,每当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时,曹植均能对答如流。后来,曹操才知道是杨修背后为他出谋划策。

后来有一次,曹操亲自率领40万大军南征,在汉中与蜀军对阵,被诸葛亮用疑兵之计打败,只好退守阳平关。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这天晚上,厨师送上晚饭,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心中有些感慨。正在此时,夏侯进来,问夜间的口令。曹随口答道:“鸡肋!”当夜军中便以“鸡肋”为口令,当时任行军主簿的杨修,听见这个号令,便告诉夏侯:“今晚的号令,我猜知我们不久定要退兵。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如我们今日的处境,进不能胜,退怕人笑,我们一直呆在此地已经无益,不如早归,过两天魏王一定传令班师。因此,我们不如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于是,军中上下将士,一时纷纷准备归程。

这天晚上,曹操心中很乱,无论如何也睡不着,半夜,他起来绕营巡察,见到许多士兵都在收拾行装,曹操见了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方知是杨修猜到了他心中的念头。曹操派人叫来杨修询问,杨修心中还在暗暗得意,便把从“鸡肋”所想到的和盘托出。曹操听了大发雷霆,呵斥杨修:“你怎敢胡言乱语,扰我军心!“随即,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头挂在辕门示众。要知道,曹操心中厌恶杨修已久,早就有杀他的意思,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这一次,便借着扰乱军心的罪名,到底把他杀了。

后人评论杨修说:“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张,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在世要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太傻也。枪打出头鸟。有的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为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人清醒。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傲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不会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随风而屈,“回头”无险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一个人的名利、权位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国历史上,“兵圣”孙武、能“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等明智的功成身退,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做人处事的绝好借鉴,反之,如果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到头来只会像伍子胥一样被摘下头颅挂于城门之上,难免像李斯一般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会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屈辱,会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现实生活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不是更能证明此中道理吗?

谚语说:官大有险,树大招风。月盈则亏,福满祸及。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历史上有真实的故事,能说明这个道理。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他曾与以“卧薪尝胆”出名的越王勾践一起同甘共苦,最终打败吴王,他因此而被任命为大将军。然而就在位极人臣的时候,他却留下了“官大有险,树大招风”的话而销声匿迹了。据《史记》记载,他后来到齐国,与儿子共耕农园,积聚田产数十万。齐国看中他的才华,欲请他出任宰相,他却答道:“在野有千金之财,在位有宰相之名,以匹夫而言,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然而过度的荣华却容易形成祸根。”说完,便将财产分赠林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经商。

与范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另一历史人物文种。文种也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担患难,却不能同享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蠡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有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猎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