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艺术
8032800000027

第27章 做人要自律处世要有心(4)

美国几所医院做了些实验,把新生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都抱起来抚摸3次,每次10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摸。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这种治疗法有一个很长的医学专有名词,但是我们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涵盖它,那就是“爱”。如果没有爱,婴儿长得不健康;没有爱,大人也一样痛苦。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和他的学生来到黑人贫民窟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预测该地区的250名黑人孩子将来的前途。学生们认真地做着报告,几天后,这份报告的结果出来了,但它令教授忧心忡忡。学生们在报告中预测,这250名黑人孩子将来无所作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30年后,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从他的档案中发现了当年的那份报告。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了当年的黑人贫民窟。他看到,事实并没有报告的结论那么令人沮丧,相反,这里发生的一切让这位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调查的250名黑人孩子中,除了18人离开故土,无最新消息外,其余的232人都成就斐然,他们当中有的人成为了银行家,有的人成为了大律师,有的人成为了企业家,有的人成为了著名。影星。

教授的同事逐个采访了这232人,追问他们何以能成功?这些人说得最多的是:“应该感谢我们的小学教师。”同事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位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话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话同事能听懂:“Ilovethesechildren(我爱这些孩子)。”

这个故事让人想到了英国伟大的诗人罗杰斯生前和朋友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一个女孩子人见人爱,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你?”小女孩天真地说:“我猜,大概是我爱每一个人的缘故吧。”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最佳办法是把它施舍给别人。诚如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施舍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

仁者爱人

人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使世界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于其中的一个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人世界。

人要爱人,世界应该充满爱。有爱,人的世界才会充满盎然生机;有人爱,能爱人,我们才能品尝到生之欢乐,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热情——无爱的世界只是一片冷寂的荒漠。以仁心待人,仁心是我们固有的天性。

孔子说:“有仁的人是安守仁道,明白事理的人善于用仁。”又说:“一个人如果专心致于仁,他就不会做坏事。”韩愈说:“天地的大德叫做生,圣人的大德叫做仁。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所以产生生命的叫做仁,博爱就是仁。”以博爱为仁,实不足以完全代表仁。孔子又解释说:“仁就是做人之道。”仁是做人的道理,仁是人性的实质。一个人抛弃了做人的真性真情,怎么能说他拥有为人之道呢?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他进一步解释仁义说:“仁就是人的心。”这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意思,并进一步深入直指人心。说仁体现得充足就可以入圣登真。所以说,天地只是仁的流行,圣人只是仁的体现。

英雄豪杰,除了“仁”,没有别的条件可以使之立德立业。因为仁充满在天地之间,所以说尽是一派生机浩然,一派生趣盎然,一派生意灿然。圣人与天地同仁,所以说圣人与天地同大。又可以说,圣人的德行与天地同高。

(1)仁就是义

儒家将上古圣贤秘传的意旨演化出以“仁义”来作为自己的思想。仁是孔门学说的中心,而义是“行仁”的体现。我国历代圣贤以死守大道,以死殉真理,与以死赴国难的精神,都是从“仁”里面产生的。孟子揭示的浩然正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都是从“仁”里面培养出来的。

《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是阴阳,立地之道是柔刚,立人之道是仁义。”仁义的精神,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儒家以“实行仁义”著称于世,他们提倡的仁义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博爱精神、正义精神。而道的实质,也是正义的实质,即义不容辞,该进时就进,该退时就退,该行时就行,该止时就止,该生时就生,该死时就死。

人的行为,如果是有条件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便是功利的行为;只有无条件的行为,无目的的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才是行道、行义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人如果不了解道德仁义的内涵,为了苟且偷生而抛弃仁义,这与禽兽有什么区别?

(2)仁者爱人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说:“要是能够在天下实施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子张请问哪五种品德?孔子说:“谦恭、宽厚、信诚、敏捷、施惠。谦恭就没人欺侮,宽厚就获得群众,信诚就有人任用,敏捷就做事有功,施惠就足以任用。”

《易经》中说:“易经所教导的,是效法天的大公无私,克制利欲,安于各自的环境,敦厚仁爱的本性,而能博爱万物。”仁为爱的本体,爱为仁的实用。只有仁者才能爱人,爱人就得到人;只有仁者才能爱国,爱国就能得到国家;只有仁者才能爱天下,爱天下则得到天下。

《易经》中又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样才能保守地位呢?要博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守住地位。又怎样才能使人聚集呢?要靠财富。因而,治理财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恶,禁止人民为非作歹,就是道义。”儒家说人必然说到仁。韦昭注解说:“博爱的人是人。”道家庄子认为爱人利物叫做仁,贾谊说心兼有爱人叫做仁,所以说仁者爱人。爱人就没有偏颇、没有遗弃,这样天下就归顺了。所以孔子说:“所谓仁,非但自己要站得住并且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通达并且让别人也通达。能够就眼前近事取譬做去,可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3)躬身力行接近仁

什么是为仁之道?孔子回答颜回问仁时说:“约束个人言行归于礼制叫仁。要是一旦能够约束个人言行归于礼制,那么天下就归于仁德了。实行仁德全由自己,还由别人吗?”颜回又说:“请问约束个人言行归于礼制的要领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回说:“我颜回虽然小聪敏,请让我照着这话去做。”

这就是说,做到四条,就可以去行仁了。

怎样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说:“出门好像迎接贵宾,役使老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头上。这样就无论治国或者治家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了。”这就是以敬恕之道来说明仁。自已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说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达到做人之道。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的答案是“爱人”。如果扩充它就是:把自己所想的施于人,这样自己的仁心就更厚实了。再者,就是:“刚强,坚毅朴实,慎言,这种人近于仁德。”义如:“仁德的人,说起话来稳重”“躬身力行接近仁”“有仁德的人无忧愁”“有仁德的人清静恬淡”“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勇敢的人必然有仁德。”这些话都是“行仁”的条目。做人只要从这些方面去做,就能达到仁的境界了。

仁者爱人。仁者能建立事业,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树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义说:“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工夫违背仁,即使仓猝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作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成为圣人,成为仁人,这是内心的东西,而富贵功名是外表的东西。重视内心,轻视外表的人,就是君子;重视外表,轻视内心的人,就是小人。所以,君子安守仁而达到仁,小人正好相反。

(4)用仁德保存做人的真

仁者与天地同在。仁心是天心,也是人心。“用仁德来保存着做人的真心”,也就是保存了天地之本心,保存了人之本心。保存了人的本心、,他的仁就不会丢失。扩充它,就会受用无穷。人的仁心,每个人本身就具备,不必到外面寻求。所以孔子说:“仁离我们遥远吗?只要我想到仁,仁就来了。”也就是说,仁不会远离我们的身边,求取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去它。反求于内,仁心自然存在,并且上合于天道。这样,天道也就在我的心中。

人性的真性真情之所以能保全与扩充,全在于能否守得住仁。所以孔子说:“财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话,即使市场上的守门人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还是做我所喜欢的事吧!”推行仁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实行仁义”。孟子又说:“知道了它,却不能守住它,虽然得到了它,必然会失去它。知道了它,心中的仁能守住,不是庄严而谨慎地对待它,行动也就没有礼规,也就不是好的了。”这是彻头彻尾的真话。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性情,人的心血;守住了仁,就能看到人的德行,人的威严,人的仪表。行动有礼节,就能看到人的规范与法道。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圣人的风范与气象。

有宽宏的度量与宽厚的仁德,就会得到别人的赞赏与信任。圣人以体行天地之道来作为自己的立人之道,体行天地之心作为自己的立人之心。天地之道就是仁道,天地之心就是仁心。

(5)怎样才能见到仁心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这才有忍人之心的仁政。以不忍之心施行不忍之心的仁政,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又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没有惆隐之心不是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地的生命属于顺应天理的人。

怎样才能见到仁心?由好生之心见到仁心,由爱人之心见到仁心,由慈悲之心见到仁心,由恻隐之心见到仁心;由不忍人之心见到仁心,由不忍物之心见到仁心,由不忍天下之心见到仁心。反之,没有好生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爱人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慈悲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恻隐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不忍人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不忍物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不忍天下之心的人不是人。引申开来,有仁心足以入圣境,有仁心足以保四海,有仁心足以参天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总是以“存仁心于一心,而行仁于天下”为己任,方可有持守有作为,方可高大而长久。

存仁于天下,便可以理天下;行仁于天下,便可以得天下。“庭草不除留生气”,这是何等的仁心!何等的生气!“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何等的仁心!何等的生趣!在仁性中,我们应看到一片爱的流行,一片情的流行,一片生的流行。

(6)树立自己的形象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中心要旨。尧舜以仁治理天下,孔孟以仁教导天下。而孔孟之后,能够发扬光大以仁为道、以仁为教的人,要算宋代儒者,而宋代儒人中又尤以张横渠的《西铭》为首,二程又专以开示之,说他的仁“纯粹广大”,“自从孟子之后,儒者都没有其他更高的见识”。又说:“极其纯正无杂物,意义极其完备,就是仁的整体”。

张横渠在《西铭》中说:“乾称为父,坤称为母,我不能轻视!天地给了我的形体,天地统帅着我的性格。百姓与我都是同胞,万物与我都是一体。”大意也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一人,以天地万物人我浑然一体而不分。张横渠又说:“尊重年纪大的人,就能赡养他人的长辈,以及自己的长辈;慈悲孤儿,就能抚爱他人的小孩,也能爱护自己的小孩。圣人的仁德贤惠而清秀。凡是天下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都如我的长辈兄弟一般。时时保护他们,时时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而不忧愁,纯粹是一片孝心,一片兄弟之情。违背了仁就是逆德,损害了仁就是盗贼。做恶的人没有才能,这是他践踏了自己做人的形象。”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以天地人类为一个大家庭,纯属于《孝经》中的孝子心境。扩大到全人类,以对待父母兄弟的真情,来对待天下,对待全人类,这是何等的仁心慈怀?何等的博大清明?

儒家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完全要求以仁来覆盖天下,以仁来承载天下。所以孟子说:“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及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如果一切政治措施都从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每个人从小到大,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社会供应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会发愤图强,追求成功,所以感恩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