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18岁后闯社会,你必须懂点心理学
8024900000028

第28章 用力只能合格,用心才能优秀——18岁后要懂点职场心理学(3)

一项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制订计划将大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几率,制订计划者的成功率是从不制订计划者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当中,事先制订计划的人高达78%,未制订计划的人只有22%。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制订目标。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这些梦想也就算是自己的目标,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实际行动。在我们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时,更需要制订一份严格、合理的计划来支撑它,若无计划,你的前景将是一团糟,前进的道路上将充满未知。

心理学家提醒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只有美好的设想是远远不够的,计划可以对你的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让你知道你的设想是否可以实现;计划可以作为你实现设想过程的指导,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减轻压力。有了好的计划,你就有了好的开始。

齐氏效应:打破持续工作的紧张感

作家刘墉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徒弟去见师傅。“师傅!我练习射箭已经达到超越前人的境界,就算后羿再生,恐怕也不及我。”

“你射得准吗?”

“当然!天上飞的鸟,你叫我射它的左眼,我绝不会射到右眼!”

这时正有一只鸟从前面飞过。

“射它的左眼!”师傅说。

徒弟引箭上弦,却又放下了:“没办法,因为它从左向右飞,左眼不朝着我,所以无法射。”

“你的臂力强吗?”师傅问。

“当然!七石的弓(古代以石论弓的强度),我常拉满它几时辰不放。”

“好极了!把箭射出去,愈远愈好!”

徒弟将箭射出去。

师傅跟着拿起自己六石的弓,并射出一箭,居然比徒弟远得多。

“强弓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维持弹性,成为强弓,”师傅说,“总是拉紧的弦,不可能射出有力的箭。”

有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就像拉紧的弦一样,如果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就会使工作效率下降,不能发挥出最好的工作水平。

齐氏效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指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长期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过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困惑情境”实验。

齐加尼克先把一批受试者分成甲乙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甲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让他们不能继续工作而没能完成任务,而让乙组顺利完成所有工作。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每个受试者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继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后一种情况就被叫作“齐氏效应”,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氏效应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唯有完成任务,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大多数时候,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完成的工作,犹如影子般困扰着人们。这些人主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由于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它的特点就是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因此紧张也常常是持续存在的。

克服齐氏效应的关键就是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例如,走到盥洗室中冲厕所。这种行为或别的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的类似行为,能打破持续不断的齐氏效应的循环,让目前应激物所产生的影响分散到别的事务中去。这种方式有助于把压力导向可以利用的水平,在此水平上,人能得到控制感,可以将不良压力转化为良性压力。

1888年,在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结果公布当天,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十分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但是,他的票仓主要设在印第安纳州,而那里宣布竞选结果时已是晚上11点了。后来,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祝贺他成功当选,哈里森家中的仆人告诉他,哈里森已经上床睡觉了。

次日上午,那位朋友问他,选举结果快要出来了,他怎么还能睡得着觉。哈里森说:“睡不睡觉并不能改变选举的最终结果,就算当选,我也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会非常难走。所以,不管结局如何,休息好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句话说得很对,“休息好是明智的选择”。不管学习和工作有多么忙碌,我们都应该注意休息,保持好自己的状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心理学家提醒你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人应对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为自己工作:不只是为了薪水工作

有一个木匠劳碌了一生。他盖了很多房子,每一个房子都风格各异,都是他心血的结晶。

然而,这个年事已高的木匠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想离开建筑业,然后和妻子及儿女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

老板很感激木匠在工作上的努力,但又实在有点舍不得这样好的木匠离去,于是希望他能在离开前再盖一栋具有个人品位的房子来。木匠答应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急着要和家人团聚,所以这一次他并没有很用心地盖房子。

他草草地用劣质的材料就把这间房子盖好了。老板来了,看到木匠盖的房子,摇了摇头,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很可惜,我是打算将你盖的这所房子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你!”木匠心里感到很惊讶,当然也非常后悔。因为如果他知道这间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木材,用最精致的工艺来把它盖好。不过,现在他却因为自己的草率,而要住在一个这样的房子里面。

这个老木匠不用心工作,结果只得到一个破房子,我们也许会觉得他有点可笑。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又何尝不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呢?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公司职员们抱怨:有的说老板对他们的能力和成绩视而不见;有的会说老板太吝啬,付出再多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事实上,在工作的过程中,真正的无价之宝是接受新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太多地考虑工资。在未来的资产中,现在所积累的货币资产的价值有可能是最低的。

试想,从一个新手、一个无知的员工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管理者,这是多么大的收获;具有了可以在其他公司甚至自己独立创业时充分发挥的才能,这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吗?

老板可以控制员工的薪水,却无法遮住员工的眼睛,捂上员工的耳朵,阻止员工去思考,去学习。换句话说,任何公司或是老板都无法阻止员工为将来所做的努力,也无法剥夺他因此而得到的回报。

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齐瓦勃,他是伯利恒钢铁公司——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的创始人。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3年后,齐瓦勃有机会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在建筑工地上,当其他人都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并因此而怠工的时候,齐瓦勃却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并且为着以后的发展而开始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都在闲聊,唯独齐瓦勃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齐瓦勃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齐瓦勃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齐瓦勃就被升任为技师。

齐瓦勃总是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认认真真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齐瓦勃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后来,齐瓦勃终于独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大型伯利恒钢铁公司,并创下了非凡的业绩,真正完成了他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飞跃,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在工作中,我们要像齐瓦勃一样,随时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将眼光集中在最宝贵的东西上,它们——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现在,已经有职场新人接受“零工资”,意味着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工作本身带来的报酬。譬如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你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工资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老板支付给你的是金钱,你赋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能力。

心理学家提醒你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在工作时,要时刻告诫自己:我要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而努力。无论工资收入是多还是少,都要清楚地认识到,那只是从工作中获得的一小部分。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一些专家也指出,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心态要有所改变,不能太功利性,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从基层做起,多积累经验。

工作是艺术:培养对工作的兴趣

事例一:台湾著名主持人曹启泰,曾经商失败,背负了上亿台币的债务。在他努力还清债务走出人生低谷之后曾这样说:“我发现我天生就是个主持人的料,我热爱这个工作,并且为自己的能力而自豪。”有人或许觉得可笑,难道他在二十年前已经成为著名主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主持这个工作吗?事实上的确如此,那时的他认为自己的兴趣是经商,而主持却非常无聊无趣。兜兜转转,最终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还是主持。

事例二:大导演科波拉,为了还华纳的债才接拍他根本不屑拍的“黑社会”片《教父》。他的理想是拍艺术片,虽然这些艺术片让他亏了很多钱。当然他很幸运,他所钟爱的《现代启示录》同样也让他名利双收,尽管赚得比《教父》少多了。

事例三:一位做服装面料生意的朋友,突然爱上了心理咨询,觉得面料生意不过是用脚也能把玩的挣钱的营生,不值得花太多注意力。也是砸了不少钱在心理咨询上,当然,颗粒无收,然后面料生意又一落千丈,于是陷于低谷。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其实自己对面料生意是有激情的,因为有人告诉他,提起面料,他的眼睛就会放光。

若你为环境所迫,像案例中的主人公一样,只能做些自以为很无趣的工作,你也要努力设法从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些乐趣、意义来。要知道只要是应当做而又必须做的工作,不可能是完全无意义的,这由你对待工作的精神状态好坏而定。良好的精神,会使一切工作都成为有意义、有趣味的工作。

若你认为你的工作是乏味的,那你厌恶的心理、厌倦的念头就会导致你的失败。乐观的、积极的、热忱的心理,才是吸引成功与幸福的磁石。

某所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有读者将书籍放错位置的现象,为此不得不雇用一些大学生做临时工,以协助管理员将书籍放归原处。大多数同学做了一段时间后认为这份工作非常枯燥乏味,纷纷辞职走人了。有一个瘦弱的小伙子却并不这样想,反而觉得这个工作有点像侦探在寻找破案线索。因为有这个奇妙的想法,他对这个原本枯燥的工作兴致勃勃。

虽然因为生疏,第一天他只查到几本书。但是他出于对工作的特殊兴趣和热情投入,很快便掌握了技巧和经验,查到的数量与日俱增。每天他都乐此不疲,图书管理员也为他这份认真的工作态度赞不绝口。同时心里暗想:这个小伙子日后一定能成大事。当这个小伙子离开这里时,这个图书管理员将这个小伙子推荐到一个很不错的部门。

因为这个小伙子能够从这样一个单调的,常人不能忍受的工作中体会到乐趣,没有理由怀疑,他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一样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当你对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进步,就会成功。

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为社会所尊崇的,都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只要是有利于人类的工作,都不是卑贱的、可耻的。只要聚精会神,工作上的厌恶、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不明白这个秘诀的人,也不会懂得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方法。

在单位里,老板最反感的一种现象就是在早晨八九点钟下属一个接一个地打哈欠,这种情况会令老板猜测昨晚这个人究竟在做什么,虽然8小时以外不是老板管辖的范围,但是第二天这么疲倦地来上班,假如需要进行一些可能有危险的工作,后果一定不堪设想。这样的员工无疑是把工作当成了苦差,毫无热情可言。

关于对待工作的态度,有一个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一位哲学家正好经过此地,于是走上前去问他们:“你们做什么呢?”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

第三个人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曲,听到问话,他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

哲学家听完笑着对第三个人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