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大程度上讲,想保证员工的高素质,就得对员工进行培养。人才投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因为产品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由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创造出来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世界上很多著名公司都非常舍得出巨资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如日本的大荣公司,它的董事长中内功就是如此。中内功除了每年派1000多名员工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外,还从个人积累中拿出180亿日元巨款,创办了日本第一所“流通大学”,培养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专门人才。
原联邦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总裁汉斯?卢,是一位富有远见、重视人才的经营专家。从1956到1973年,这个公司先后创办了“汉堡技术学校”,“法兰克福飞机乘务员学校”等,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航空业务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即使在生产、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也没有趁机裁减员工,而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由于有了高素质的人,松下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终于渡过了难关。
通过培训培养人才,只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人才最终是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出来的。
日本的士光敏夫有这样一个“重担子主义”的育人方法,给人才以重压,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的确,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首先应该给英雄提供发挥其英才的环境、场所。他们认为,要尊重人才,就必须委以重任,否则就是一种罪过。压重担以培养、锻炼人才,就是士光敏夫“长期经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日本东芝集团的事业蒸蒸日上,可以说是与士光敏夫这种用人政策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