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冲突,就要进行协调、处理。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说,冲突可以看成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员工冲突指的是由于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目标、认识或情感各方面互不相容或相互排斥而产生的结果。
事实上,只要有人存在,只要社会在发展,便会有冲突存在,它是客观的,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一言蔽之,只要是人们的观点不一致,利益存在矛盾,人们之间便存在冲突。
1.冲突的发展阶段
传统观点认为,冲突不是什么好事情,任何事情都要尽量避免冲突。其理由是:
a。管理者不希望看到冲突,如果没有冲突,人们一般都会认为管理者的工作比较有成效;
b。冲突会威胁到企业内部的和谐和团结;
c。由于冲突的存在,会让员工感到不安全,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现代行为学派对冲突则是另外一种看法,他们的观点是:
a。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自然发生的;
b。对待冲突的态度是人们只能接受它;
c。冲突有负面的作用,同时也有它正面的影响;
d。冲突是合理存在的,人们应该尽可能地有效处理冲突事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冲突的正面作用。
下面就将这两种基本观点对比一下(表7-1)。
表7-1 冲突的两种观点对比表
冲突 传统观点 现代观点
基本观点 冲突可以避免 冲突不可避免
起因 管理不善、经营决策失误、人为因素 原因众多,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如正当竞争、比赛等
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可能使企业在内乱中濒于解体 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可使双方在相互妥协、互相制约的基础上调整关系,使企业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排斥、对应 有时可以增强相互间的吸引力,同时还有可能增强内部的凝聚力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影响业绩 有时会促进竞争,提高业绩
管理者的任务 消灭冲突 尽量缓和与避免冲突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已发生的冲突,使它能向好的方面转化
冲突太多和太少都会妨碍组织的进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冲突太少,则会使员工之间态度冷漠,互不关心,缺乏创意,从而使企业墨守陈规,停滞不前,对改革创新没有反应,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企业的冲突太多,冲突会对企业造成伤害,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员工之间出现敌对和不合作的情绪,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会使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如果企业存在适量的冲突,则会提高员工的兴奋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使企业不停地创新和前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新陈代谢,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针对冲突发生的不同情况,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来避免冲突的发生。
当企业冲突太少时,管理者应该主动地求新求变,有目的的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比如举办企业管理大讨论,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当企业冲突过多时,管理者不应急于对冲突进行裁决,应该先缓和气氛,做一些疏导工作,必须保证员工的合法利益。在事态趋于稳定时,再对冲突进行处理也不迟。
当企业冲突适量时,管理者应做好冲突的处理工作,以公平、求实为原则,认真妥善地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
一般来说,冲突的发展要经历5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潜伏阶段、被认识阶段、被感觉阶段、处理阶段和结局阶段。
第一,潜伏阶段。潜伏阶段是冲突的萌芽期,这一阶段冲突还属于次要矛盾,员工对冲突的存在还没有认识。在这个阶段,冲突产生的温床已经存在,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潜伏的冲突可能会自动消失,也可能被激化。
第二,被认识阶段。这一阶段,员工已经感觉到了冲突的存在,但是这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冲突的重要性,冲突还没有对员工本人造成实际的危害。
如果这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便可以将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缓和下来。
第三,被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冲突已经给员工造成了情绪上的影响。员工可能会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气愤不已,也可能对需要进行的选择十分困惑。
不同的员工对冲突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这与员工的个性、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四,处理阶段。员工必须对冲突作出处理,处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逃避、妥协、合作等等,对于不同的冲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即使是同样的冲突,不同的员工采取的措施有时也不一样。
对冲突的处理,集中体现了员工的处世方式和处世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员工的价值体系和对自己的认识。
第五,结局阶段。冲突的处理总要有一个结果。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有可能是有利于员工的,也可能是不利于员工的。
当冲突得到彻底解决时,结果的作用仍然会持续下去。很多情况下,冲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结果只是阶段性的结果。有时甚至处理了一个冲突,又会带来其他的几个不同冲突。
分析了什么是冲突,冲突发展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后,不难看出,冲突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解决掉一个冲突,又会有另外一个冲突需要解决,看上去很让人头疼,冲突多得让人不知所措。
其实对于管理者来说,问题没有这么复杂,只要抓住主要的冲突加以解决和预防,工作还是会很顺利地开展的。
2.员工冲突的四种成因
前面分析了冲突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冲突的成因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我们把冲突的成因分成4类:一是杜布林的冲突成因模型;二是员工自身冲突的成因;三是员工之间冲突的成因;四是组织冲突的成因。
(1)杜布林的冲突成因模型。
著名行为学家杜布林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冲突问题,从而提出了冲突的系统模式,如图7-1所示。
输入干涉变量 输出
图7-1冲突系统模型示意图
根据杜布林的冲突系统模型,冲突的起因可分为下面8种:
第1种,人的性格
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导致人们对相同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果这种理解的差异无法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冲突。
另一方面,不同性格的人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由于这些不同的意见和处理方法的存在,人们之间便产生了冲突。
第2种,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对企业来说,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等都是有限的,不同部门对这些资源的争夺势必会导致部门之间的冲突。
第3种,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
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的不一致性也会产生冲突。价值观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价值观的冲突也是长期存在的。
利益的冲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利益冲突:二是间接利益冲突。比如待遇不公平就是直接利益冲突;而培训机会、发展机会等问题引起的冲突,则体现为间接利益的冲突。
第4种,角色冲突
由于企业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或员工本人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会引起冲突。例如,某部门经理未经授权去干涉其他部门的正常工作,两部门之间肯定会发生冲突。
在企业中,角色冲突根源在于企业角色定位不明确,由于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工作分析,有关企业的岗位职责等文件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一点儿也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做肯定会导致企业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第5种,对权力的追逐
任何人都有欲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人权利欲特别旺盛,尤其是某些管理者热衷于追逐权利,不能安分守己的去做好本职工作以内的事情,喜欢越职、越级、越权去处理事情,这样势必会造成员工多头领导和企业的管理无序。在这种情况下,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第6种,职责规定不清
由于部门的职责不同,或每一个职务的职责不清,这样也会造成冲突。职责不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工作没有做,二是某些工作出现了内容交叉的现象。
第7种,组织出现变化
当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人员结构、管理模式等发生变化时,企业原有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自然就会引起新的冲突。
第8种,企业风气不佳
企业的价值观混乱,没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在为各自的利益而忙碌,企业看上去如一盘散沙,管理十分混乱,在这种风气下,冲突的产生当然在所难免。
(2)员工自身冲突的成因。
员工自身的冲突也叫员工个体冲突,这种冲突一般与其他人员没有直接的关系。员工自身冲突的成因可分为双趋型冲突、双避型冲突及趋避型冲突3种。
第一,双趋型冲突。双趋型冲突各方就其本身对员工自身是有利的。例如,由于员工工作业绩突出,公司决定对该员工进行奖励,让员工自己选择是去旅游,还是去培训。这种冲突不论选择哪一种,结果对员工自己都是有利的。
第二,双避型冲突。与双趋型冲突正好相反,双避型冲突各方本身对员工自身是不利的。例如,由于员工工作业绩不理想,公司让员工自己选择是降薪,还是辞职。
第三,趋避型冲突。这种冲突各方本身有可能对员工自身有利,有可能对员工自身不利。例如,员工重新选择工作时,有可能选择到比现在工作更好的地方,也有可能新的工作不如现在的工作。
(3)员工之间冲突的成因。
员工之间冲突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4种:
第一,基于信息的冲突。造成基于信息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信息不能共享可能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相同职务、相同上司的两位员工,因为管理者的偏爱或其他原因,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信息量不一样,获得信息量小的员工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该员工甚至会产生对另外一位员工或上司的敌视情绪。
第二,基于价值观的冲突。每位员工的生长环境、教育程度、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等是不同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价值观本身之间不会产生冲突,但是价值观经常体现在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中,员工的这些态度和行为有可能会产生冲突。
第三,基于认识的冲突。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理解也会使员工之间产生冲突。比如同样是软件开发工作,由于对技术路线的认识不同,在开发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冲突。
每位员工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理解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决定,让所有的员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第四,基于本位的冲突。基于本位的冲突来源于管理者的本位意识。管理者在考虑问题时如果常从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会形成这种冲突。
例如,有些管理者担心自己的员工会超过自己,因而不愿向员工授权;有些管理者为了表现自己的管理才干,干涉员工或其他部门的工作,这些都是管理者本位意识的具体体现。
(4)组织冲突的成因。
组织冲突指的是企业内部群体与员工、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组织冲突的成因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冲突、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冲突、横向冲突和纵向冲突4种。
第一,岗位职责冲突。部门岗位职责不明确容易产生组织冲突。
岗位职责不明确包含下面两个方面:
其一,岗位职责本身不明确。如果企业没有岗位职责,或者从来没有进行过工作分析,岗位职责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分析成果,或者企业本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都会体现岗位职责本身不明确。如果岗位职责本身不明确,则不能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准确分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冲突。
其二,没有按岗位职责工作。有些企业虽然有明确而适用的岗位职责,但是因为岗位职责的贯彻力度不够,使员工不能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进行工作,这样也会产生冲突。这里要注意的是,对岗位职责的贯彻执行,管理者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管理者不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来分配工作,员工即使想按照岗位职责工作,也会无所适从的。
第二,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冲突。广义地讲,生产部门指的是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部门,例如技术部、制造部、生产部、市场部等都可以看作是生产部门。
职能部门指的是为生产部门服务的部门,如行政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都应看作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既是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而且它又是面向企业各个部门的服务部门。而生产部门则很少与其他部门打交道,并且工作性质和任务也与职能部门有很大不同。所以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产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
举例来说,为了维护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部门严格了企业的财务报销制度,而市场部因为出差和应酬费用很大,自然会受到财务部的控制。但市场部则认为,他们的花费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必须同客户建立起关系,应酬是难免的,这样市场部与财务部之间便会产生冲突。
第三,横向冲突。横向冲突指的是平行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例如上例中的冲突,既是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又是横向冲突。
第四,纵向冲突。纵向冲突指的是有隶属关系的群体之间的冲突。比如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冲突,决策层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这些都属于纵向冲突。
3.员工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的内容分类。
根据冲突的内容不同,我们把员工冲突简单的分为下面3种类型:
第一,目标冲突。当员工所希望获得的结果或预期的效果与现实互不相容时,就会产生目标冲突。例如,一位员工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以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企业准备派他去跑销售,这项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这时就会产生目标冲突。
目标冲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冲突类型,由于目标冲突涉及到冲突双方的利益问题,因此该类型的冲突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冲突。
第二,认识冲突。当员工的认识(建议、意见和想法等)与自己的同事或管理者的认识产生矛盾时,便会产生认识冲突。例如,员工认为企业的工作考评方式不太合理,而管理者认为这种考评方式是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于是便产生了认识冲突。
另外一种认识冲突,是价值观和信仰的冲突。因为价值观与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只想通过简单的说服教育是很难处理的,因为这样更会使冲突双方坚守自己的观念和信仰。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在不严重影响团体利益的情况下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尊重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第三,情感冲突。当员工在情感或情绪上无法与自己的同事或管理者相一致时,便会产生情感冲突。情感冲突一定有其能够产生此种情感的背景事件,有些时候找到了这些背景事件,并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就能缓解情感冲突。
但当情感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单靠具体问题的解决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就需要冲突双方(或借助第三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使相互之间取得信任,从而共同来解决情感冲突。
(2)杜布林的冲突分类模型。
著名行为学家杜布林将冲突分成两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从冲突的利弊来进行研究,将冲突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两种;另一个尺度是从冲突的实体出发,将冲突分为实质的和个人的两种。实质的冲突是指涉及到技术上或行政上的因素的冲突;个人的冲突实质涉及到个人情感、工作、生活态度,个性因素的冲突。如图7-2所示。
表7-2 冲突分类模型示意图
有益的 有害的
实质的 类型1
有益的——实质的 类型2
有害的——实质的
个人的 类型3
有益的——个人的 类型4
有害的——个人的
根据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将冲突分为4种类型:
第1种,有益的——实质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具体的事务性的冲突,冲突本身对冲突各方都有好处。例如,企业召开关于如何改善工作条件的讨论会。
第2种,有害的——实质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具体的事务性的冲突,冲突本身对冲突各方都没有什么好处。例如,企业与员工关于待遇的争论。
第3种,有益的——个人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个人情感的冲突,冲突本身对冲突各方都有好处。
第4种,有害的——个人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个人情感的冲突,冲突本身对冲突各方没有什么好处。
需要说明的是,一件冲突所归属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者事件的变化而进行转化。例如,由于上司管理失误,造成员工的工作业绩下降,这本身是实质性的冲突,但是如果上司长期如此,那么这种冲突便会转化为情感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