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74

第74章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①,悄无人、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②,扇手一时似玉③。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④。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⑤。待浮花、浪蕊都尽⑥,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⑦。又恐被、西风惊绿⑧。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⑨。

“注释”

① “乳燕”句:曾季鲤《艇斋诗话》云:“其真本云:‘乳燕栖华屋’,今本作‘飞’字,非是。”赵彦卫《云麓漫钞》亦谓曾见真迹作“栖”。然其说未必可据。② 白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其嫂婢有情,珉好执白团扇,婢作《白团扇歌》赠珉。③ “扇手”句:晋王衍容貌整丽,常执玉柄尘尾谈玄,与手同色。④ 瑶台:仙境,借以说人美如仙子。曲,幽深处。⑤ 红巾蹙:褶皱的红巾,形容石榴花。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山榴花似结红巾。”⑥ 浮花、浪蕊:浮、浪言众花之轻浮,为反衬石榴花之幽独。⑦ “芳意”句:喻重瓣榴花。⑧ 秋风惊绿:谓秋风起,榴花凋谢,只剩绿叶。⑨ 两簌簌:指花瓣与眼泪齐落。

“语译”

雏燕在华丽的屋梁间飞,悄然无人,午后槐树的阴影随时间在移动,傍晚凉快时,刚洗好澡,手里摆弄着一柄生丝绸制成的白团扇,这时,扇子与手看去都像白玉一样的莹洁。人渐渐地困倦了,斜靠着,独自睡得清梦酣熟。忽觉帘外有谁来推绣房的门,白白地教人做不成瑶台仙境幽深处的好梦,醒了过来,却原来是风吹动竹子互相敲击的声音。

石榴花半开好像皱褶起来的红巾,待到那轻浮的众花都凋谢时,它就只与你这幽独的美人为伴了。将一枝艳丽的花细细地观看,重叠的花瓣就像将你芳心都紧束在一起,它又恐怕被西风惊残,只剩下绿叶。如果等待你来这儿看它时,你在花前对着酒就再也不忍去碰它了。它的花瓣和你的粉泪,都会一齐簌簌地掉了下来。

“赏析”

此词前人多附会其作意,或云为杭妓秀兰而作(杨湜《古今词话》),或云为其侍妾榴花而作(陈鹄《耆旧续闻》),皆不可信。香草美人之托是我国文学的古老传统,杜甫尚有《佳人》诗,此词亦有所取意(谭献《复堂词话》云:“颇欲与少陵《佳人》一篇互证。”);至于寄情于春兰秋菊、丹橘落梅之类的作品就更多了。此词上片写佳人,下片咏榴花,在作词的章法上,自是变格;但上下片仍密切关联。在说花时,带出两个“君”字,即指佳人;末四句更有意将人与花合写,比兴寄托之旨甚明。从词意用语看,颇似东坡寓居定惠院见海棠花之诗,当是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写佳人没有也不要有容貌装饰等外形的描绘,只写其气质风度和精神。若不细看,甚至还不辨是男是女。比如“手弄生绡白团扇”,本《晋书》中中书令王珉事;“扇手一时似玉”语意本《世说新语》王衍事;“风敲竹”而疑人来,则用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诗意。本来都非写女性,然自可移用;因为女子执团扇,班婕妤有纨素团扇之诗,崔莺莺也有“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之句,也不妨作为依据。直至出“绣户”、“粉泪”等词,才知其写佳人无疑。佳人高贵而圣洁,有梦想而孤寂,用词中二字来概括她,便是“幽独”。人幽独而花亦幽独,命运相仿,故可作伴。所以上下片虽似两截而仍能一气贯通。苏轼在黄州时,作《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云:“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与此词不同者,一写海棠,一咏榴花;一言桃李粗俗,一称众花浮浪;而“名花”、“佳人”诗中本是一体(“佳人在空谷”亦用杜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意),词则幻笔为二,而“苦幽独”正是其共同感慨寄托之所在。所以,我判定此词与此诗的写作时间相近。后来陆放翁诗云:“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其意趣亦小异而大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