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72

第72章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①,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沙湖:在黄冈县东南三十里。② 芒鞋:草鞋。③ 谁怕:怕什么,有何可怕。④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语译”

不必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尽管吟着诗、吹着口哨,慢吞吞地走好了。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呢,有什么可怕的!在漫天烟雨中,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的事,我平生经历惯了。

风带来春天的寒意,吹得我酒也醒了,身上正微微觉得有点冷,山头的斜阳却已迎面照射过来。我回过头去,看了看刚才遇雨的地方。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啊!

“赏析”

苏轼在黄州时,一天,与友人们从沙湖看田回来,途中遭遇到一场雨,因为雨具事先叫人带回去了,同行者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若无其事。一会儿,天就放晴了。他写了这首词,通过对晴雨态度的记述,来表现自己对穷达命运不患得失、任其自然、旷达乐观的襟怀。

上片说过雨。写自己满不在乎地对待风雨的超然态度,极富表现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在怡然自得外,又有几分兀傲。“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遭遇拓展为平生经历,揭明了所写风雨,又有象征意味。下片说转晴。先只写风,则雨被吹散,不言可知。刚觉微冷,忽已斜照当头。造化弄人如此,可见祸福难凭,不如听其自然。故末句语同佛家参禅,字字机锋: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利害得失,正可一并泯灭。

郑文焯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