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70

第70章 青玉案

苏轼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①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②、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③、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④,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⑤,曾湿西湖雨。

“注释”

① 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号鉴湖遗老。伯固:苏坚,字伯固,苏轼与其讲宗盟。自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苏坚跟从苏轼在杭州,三年始归。元祐七年壬申(1092)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② 黄犬:晋陆机有犬名黄耳,机在洛时,曾系书其颈,致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事见《晋书·陆机传》。③ 四桥:姑苏有四桥。④ 辋川图:唐王维官尚书右丞,有别墅在辋川(在陕西蓝田县辋谷川口),他写了许多辋川风景诗,又在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过《辋川图》。⑤ 小蛮:《本事诗》云:唐白居易有姬樊素善歌,妓小蛮善舞,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语译”

三年来,你睡觉都梦见回故乡吴中去的路,如今你回家,我叫一条能传书的黄狗跟了你去,希望能得到你到家后的音信。你若到了松江呼唤小渡口的船只时,请别让水上的鸳鸯、白鹭受惊,要知道那四桥一带,都是我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

我从《辋川图》那样令人动心的画中看着春天将暮时的景色,常常会想起过着悠闲归隐生活的高人王右丞的诗句。我如果也确定个归故乡去的日期,老天爷也一定会允许的罢!那时,我身上穿的春季衣衫,还是我在杭州时陪伴我的小蛮缝制的,它曾被西湖上的雨打湿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苏伯固居杭三年,得以归吴中回到家乡去,姑苏一带是苏轼从前曾到过的,熟悉的,这引起他的羡慕,并勾起他自己也想回故乡去过王维式的清闲生活的念头。词前半写送人归去,后半写自己思归。

此词头几句若用平常话说,不过是:“三年来,你时刻思念家乡,现在回去了,希望今后常来信。”可现在说成“(我)遣黄犬随君去(往),三年枕上吴中路”,便诗意盎然了。这说明作者不但善于措词,活用陆机黄犬典故的手段也出神入化。以下数句也很有意思,要说的话不过是:“你这一路去的地方,我以前曾到过,印象很不错。”写在词中,就举出“松江”(今属上海市),它是从杭州去吴中所经之地,是陆机的家乡,是承上用“黄犬”事而来的。既有江,便要呼渡;江上有水禽,又因水而说到桥,这样就串联了起来。要苏坚小声呼渡,“莫惊鸳鹭”,正是写自己曾留情于这一带的美好景物。这是羡慕,也是庆贺。

写到思归,先借王维表现隐逸生活的画和诗来述说自己心情。然后点出“归”字,说如此美事,一定能天从人愿。这比上片所说又进了一步,因为正是苏坚之行才勾起自己思归念头的。歇拍几句极为《蕙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所称许,说是“令人爱不忍释”。苏轼设想自己归时,犹着“小蛮”缝制之春衫,而这春衫曾被“西湖雨”打湿过。这又是留情于杭州了。小蛮是白居易守杭时所亲近的人,所以借用。这看似只写作者自己,其实已暗暗地把苏坚包括在其中了,因为他也在杭留居了三年。此时一别,岂能不回想共同在西湖边生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