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69

第69章 卜算子

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 定惠院:一名定慧院,在黄州东南,作者有《游一定惠院记》。② 漏断:谓漏声间断。③ 省:知晓。

“语译”

半缺的月亮挂在疏疏稀稀的梧桐树上,漏声间断,人声已寂静了。有谁会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呢,他就像那只夜空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孤雁。

雁儿受惊飞起,却又回头瞧瞧,心中有恨而无人知晓。它把所有冬天的树枝都挑选遍了,总也不肯栖息下来,宁可留在那寂寞寒冷的沙洲上。

“赏析”

王文浩《苏诗总案》编此词为“壬戌(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其时,东坡正谪居黄州。词写自己当时的寂寞心情,这从他黄州时期的许多诗文中都可得到印证;他写到定惠院的作品也不少,孤独寂寞之感与此词也如出一辙。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还有人将此词附会惠州温氏女超超故事(见《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皆不可信。

词上片写缺月疏桐、缥缈孤鸿的静夜景象。夜行之“幽人”即作者自己,有其《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可证。全篇正面提到自己的只此一句,自称“幽人”外,再说“独往来”,又加上“谁见”,是对孤寂处境的着意强调。然后将自己的行止用传统意象“缥缈孤鸿影”作比,赋予其清高孤傲气节的含义。张九龄有“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的诗(《感遇》),抒写自身的遭际感慨;杜甫也借《孤雁》诗以自托。苏轼正尽收前贤之诗意于心底而吐为小词。

下片索性脱开定惠院夜景和作为主体的幽人,只写孤鸿。这样的结构章法,是不合常规的,然正如评家所说,“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不久前,苏轼因诗文被指控为“愚弄朝廷”、“指斥乘舆”,入御史台狱,几遭杀身之祸。被赦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有诗曰:“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此皆“惊起却回头”之注脚。然总有所不为,不肯合污同流,滥官媚俗,此所谓“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所以只有孤栖独宿于沙洲苇丛间(此定惠院寓居),忍受这寂寞寒冷的处境。黄庭坚题跋此词,称其“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是他不敢涉及东坡政治感慨,故只从风格神韵上来评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