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37

第37章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①、此时情苦。翠娥执手②,送临歧③、轧轧开朱户④。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⑥,但饮恨、脉脉同谁语⑦?更回首、重城不见⑧,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注释”

① 西征客:向西方远行的人。② 翠娥:年轻貌美女子的泛称。③ 临歧:歧路分别。④ 轧轧:象声词,此指开门声。⑤ 贪行色:只顾了出行的事。行色,行旅出发前的迹象。⑥ 方寸:心。⑦ 脉脉:含情欲吐的样子。⑧ 重城:有内外两层城墙的都城。此指离别的地方。

“语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赏析”

这首词也写与恋人的离别,从男子远行离去、女子相送的角度写,在构思上颇有其独特之处。通常写这类题材,总是先叙离别之事,后抒离别之情,此词则从头到尾都用来写离别的整个过程,而离情的抒发,就包含在叙事的描写之中。

开头先描写环境,一个深秋的凌晨,残月、微云、霜天,远行客往往趁早起来动身,这里就是如此。马上就要与亲人分别了,所以说“此时情苦”。天刚亮时环境的冷落凄清,恰好衬托离人的苦情。女子亲自出门相送,来到岔路口。“执手”写出他俩感情的亲密和依恋不舍。“轧轧开朱户”一句,形象地描写了细节的真实。为时尚早,家家户户还在睡梦中,大门都紧闭着,街上静悄悄地空无一人,所以开门时发出的一阵声音就显得格外突出。写上这一句,特用了“轧轧”的象声词,就为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早晨的静寂气氛。临歧分手,用特写描画女方神情,此刻更觉恋人的面孔是千娇百媚的,久久站立在那里的身姿也优美动人,她默不作声,眼中充满泪水。这副可怜的模样已令人肠断心碎,怎么还忍心再回过头去看上她一眼呢?“争忍回顾”的话是极其自然地说出来的,好像一点也不经心,不料就从这四个字中生发出下片的内容来。

下片继续离别的过程,当然是写离去了。“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便恁”,就如此。若把话说得多些,也就是连回头多看一眼也不曾,就匆匆地登舟,急急地随波而去了。船很快地走远了,行人的憾恨也随之而迅速增长。他开始后悔没有跟心上人再温情地多劝慰几句,多看上她几眼,却一味地只顾自己上路,所以对自己“贪行色”的作为自责起来。不过他也替自己辩白了一下:“岂知离绪,万般方寸”,谁又想得到离别的心绪会如此之复杂,方寸之心,竟有万般千种的念头涌起呢?如果早知如此,以前就该如何如何,就是可能想到的。现在后悔也晚了,已无法弥补。“但饮恨、脉脉同谁语?”只有把憾恨都埋在心底,不然的话,纵有不尽情意,又能对谁去说呢?这时,才想到对恋人再看上一眼,哪怕只望一望她伫立过的地方,无奈舟轻桨急,霎时间已无影无踪了。“更回首”直呼应“争忍回顾”。恋人与泊舟处固不可见,就连刚离开的城市也消失了,只可依稀辨别“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寒江”与开头“霜天”一样,再点深秋季节,同时衬托情绪。“天外”写出极远。“烟树”,树色朦胧;“烟树”之所在,即“重城”之所在。那里有着自己魂系梦萦的心上人在。以叙事写景一结,反能宕出远神,使行客别离之情更具有悠然不尽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