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75

第275章 高阳台

王沂孙

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①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②。小帖金泥③,不知春是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释”

① 周草窗:周密号草窗,沂孙之词友,其时各居杭、越。草窗词《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云:“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容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阳,后到梅花。”② 玉管春葭:古代候验节气的器具叫灰琯,将芦苇(葭)茎中薄膜制成灰,置于十二乐律的玉管内,放在特设的室内木案上,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见《后汉书·律历志》。③ 小贴金泥:宋代风俗,立春日,宫中命大臣为皇帝后妃所居之殿阁撰写帖子词,字用金泥写成。士大夫间,也彼此书写了互送。

“语译”

庭院的背阴处还留有残雪,寒气微微从帘间透入,密密的玉管中芦灰已传出春天的讯息。此时,不知谁还写金泥字宜春帖,也不知春天落在谁家。我做了一夜相思梦,窗前的梅花都已开放,怎奈我思念的人却被江水阻隔,被云天遮没。凄然相看的,只有满树的清幽芳香,满地的疏影横斜。

江南本来就是最能使人感到离愁痛苦的地方,何况回想起你曾骑着青骢马游历于古道上,乘着小舟看过平沙落雁的情景呢。我真想找来一张泥银花笺,不厌其烦地跟你聊聊这里春天的景象,可如今处处都长满了芳草,即使我登高凭眺,也见不到远在天边的你啊!人生易老,我又怎能再消受得几次春风吹拂、落花纷飞呢?

“赏析”

周密用《高阳台》词调填了一首词,从临安寄给在山阴(今绍与市)的几位词友,其中也有王沂孙。于是王沂孙就用周词的词调、韵脚,和了一首,即此词。词写好友间彼此的思念,其中也有遗民情绪的流露。

起三句写春已来临。残雪未消,轻寒犹在,而应验节气的灰琯,已飞出春天消息。金泥宜春帖始自宫中,在士大夫之间,既作春联,又作贺年卡用。如今朝代更换,不知谁还喜洋洋地忙于书帖分送,又不知谁还兴冲冲地挂上此帖,此即“不知春在谁家”之意,亡国之感慨,于此一泄。然后写到对隔着钱塘江、远在临安的友人周密的思念。唐卢仝《有所思》诗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为此词所用,故于“梦”字前加“窗前”二字。特别提到梅花,还因为周密所居之杭州,孤山多梅。今见花而不见人,所以“凄然”。写梅而并不说出“梅”字来,前借卢仝诗暗示,后又将林和靖“暗香”“疏影”名句化用,如此措词,方称高雅。

换头“江南自是离愁苦”,虽以“离愁”承前而过片,其内涵却要比说同住在“江南”的故人间的离别要多得多。南宋之亡,至尊皇室,或被掳北去,或南窜蹈海,临安残破,臣民离散,这些应亦包含在“离愁苦”范围内,至于说与周密彼此间因春到江南而引起的“离愁”,当然也就在其中了。“况青骢”二句,是想故人周密也曾有过旧游的回忆,也必在思念着越中旧友们。“怎得银笺”二句,则说想尽情地与老友谈谈春来的感受。再一折,说可惜芳草遮断了去路,虽登高也不能望见。也就是说,填和词以寄还是一回事,相聚尽欢又是一回事,词终以不能与故人相见为憾,又以经受不起几次风吹花落作结,是叹息人生易老,不堪几度离别,说来更添一片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