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72

第272章 眉妩

王沂孙

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①,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②。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③,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④,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⑤。

“注释”

① 深深拜:李端《新月》诗:“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② 帘:一本作“奁”;上言“银钩”,以作“帘”为是。③ 玉斧:用吴刚以斧伐月中桂树传说。“慢”,同“漫”,徒然。④ 太液池:陈师道《后山诗话》:“太祖夜幸后池,对新月置酒,问:‘当直学士为谁?’曰:‘卢多逊。’召使赋诗。请韵,曰:‘些子儿。’其诗云:‘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太祖大喜,尽以坐间饮食器赐之。”⑤ 此句一本作“还老尽,桂花影”。

“语译”

渐渐地新生的月儿已悬挂在柳梢头了,它那淡淡的光华穿过花丛,隐约地把才降临的暮色冲破。纵然这新月已有渐渐团圆的心意,可向月儿深深下拜、祈祷如愿的人,却有谁与她在花径中相逢呢?好像纤纤的眉毛尚未画好,我料想嫦娥也还怀着离愁别恨。最可爱的是新月像一弯小小的银钩,将天幕如宝帘似的高高地挂在寒冷的秋夜里。

千万年来,月亮总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这道理你不必去追究,可叹的是徒然磨快吴刚的玉斧,也难以把这破碎的金镜修补起来。从宋太祖起,许多皇帝都来赏月过的太液池,至今还在,它是那么的凄凉,有谁再来这儿重新赋诗、吟咏月儿的清影呢?故国的青山,夜是漫长的,试待他日明月团团、清光窥户之时,再看那云外的大好河山,怕是连月中桂花树也都要老了!

“赏析”

《眉妩》之调,义同词题,故用来咏新月,以寄遗民之恨。

陈匪石云:“起处‘渐’字领句,已从‘新月’着想。以下八字力写‘新月’,继之曰‘依约破初暝’,是一线光明气象,皆题之正面也。”(《宋词举》)所谓“一线光明”,其实只在新月之趋向,它一天天地圆起来,似乎能带给人们以某种希望。古代民间有拜新月的习俗,又多是妇女,她们拜月祝祷,愿自己能与钟情之人谐合、离别之人相逢。可愿望总是落空。“便有”之后再说“谁在”,先纵而后收,带出“离恨”来。新月如纤眉,故言“画眉”,自有“张敞画眉”美谈后,画眉几成夫妻和合相爱的象征。以“未稳”暗示未谐,而月即嫦娥,眉亦嫦娥之眉,故料其“犹带离恨”,天上如此,况人间乎!“最堪爱”,再回到正面来,收束上阕。“银钩”为挂“帘”之用,故一本“帘”作“奁”不妥。出一“冷”字,承前启后,确定了全篇基调。

过片大处落墨,将月之“盈亏”提到哲理高度。人之欲“问”,正为新月之“亏”耳。故以感叹替代了回答,以示理虽难明而情实至深。“难补金镜”,切缺月而言,所喻则金瓯已破之恨也。“太液池”二句,紧承之以足前意。自宋太祖宴赏,命卢多逊赋诗留下佳话后,南宋之高宗、孝宗亦相继效法。当时曾觌献《壶中天慢》词,有“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之句,与碧山词先后成了对照。池苑“犹在”,盛事难再,低回之情无限。末了推开一步,由新月而想像到圆月,即所谓“窥户端正”之时。其时,“看云外山河”分外明丽,然竟非汉家之山河,能不更令人痛心欲绝?“还老桂花旧影”,正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