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69

第269章 疏影

张炎

咏荷叶

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浦②,亭亭清绝。犹有遗簪③,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鸯密语同倾盖④,且莫与、浣纱人说⑤。恐怨歌、忽断花风⑥,碎却翠云千叠。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留仙裙折⑦。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喜静看、匹练飞光,倒泻半湖明月。

“注释”

① 疏影:亦作“绿意”。张炎《山中白云》有《红情》、《绿意》两词,序云:“《疏影》《暗香》,姜白石为梅著语,因易之曰《红情》《绿意》,以荷花、荷叶咏之。”② 浦:一本作“渚”。③ 遗簪:喻卷心荷叶。④ 倾盖:古时朋友途中相遇,驻车倾其车盖,出而交谈。⑤ “且莫与”句:唐郑谷《莲叶》诗:“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⑥ 断花风:花开有时,故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此以断了花风喻荷花被攀折。⑦ “回首”三句:《赵后外传》:“后歌‘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箸击玉瓯。酒酣,风起,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帝令左右持其裙。久之,风止,裙为之皱。后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得。’他日,宫姝或襞裙为皱,号留仙裙。”

“语译”

碧绿的圆叶,自是一尘不染。在清浅的洲边和远处的水滨,它亭亭玉立,一望清绝。尚有如谁遗落的碧玉簪似的嫩叶芽,它不肯展开秋心,可又能卷得住多少炎热的日子呢?鸳鸯在叶下讲着悄悄话,如故人相遇,彼此一同倾侧绿色的车盖。请暂且不要告诉浣纱的姑娘,恐怕她们唱着怨歌,忽然动手攀摘起来,如断了花信风似的,使这千叠翠云都因此而破损了。

回想当年汉宫里赵后起舞,皇帝怕她会随风飞去,胡乱地让人把她翠绿的留仙裙也给弄皱了。身穿青衫的诗人,总对它恋恋不舍,衣上还染着枯荷的香气,又感叹自己的鬓髪都已飘满了白雪。翠盘的中心蓄着清露,看去如同铅水一样发亮。可惜又在一夜之间都被西风吹折了。最叫人欣喜的是,静观天上飞来的银光,如同一匹白练,倒泻在荷塘里,让半湖水中都辉映着明月。

“赏析”

咏物固须避免就物言物,但也不可处处都深求其微言大义。寄情寓兴,应该是广义的。过于穿凿,反致失却本意,倒不好了。张惠言云:“此伤君子负枉而死,盖似李纲、赵鼎之流。‘回首当年汉舞’云者,言其自结主知,不肯远引。结语喜其已死而心得白也。”(《词选》)此语笔者不敢苟同,所以宁可浅说。

起三句正面总说荷叶:“碧”“圆”,是荷叶的形象;“洁”,是荷叶的特点;“洲”“浦”,是荷生长的环境;“亭亭”,是它的风姿;“清绝”,是它的品格。然从特写初生未展的荷叶,以“(碧玉)簪”为喻,可与钱珝以“冷烛无烟绿蜡干”状未展芭蕉媲美。“遗”字,若就荷叶生长的时节来说,是已属剩余之意,因时已至秋(故称叶心为“秋心”,凄然之心也),故接以“能卷几多炎热?”“卷”字,是借初叶之形来说它欲留住炎夏。这怎么可能呢!热日无多,寒风将至,此中似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感慨。再后四句,化用了郑谷“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诗意,然从容说来,语同己出。“倾盖”之喻,比郑诗只多一字,却机杼别出,饶有风趣。以“翠云千叠”比荷塘绿叶之浓密,也极恰当。

下阕过片三句,用历史故事。以赵后之舞来咏荷叶,当从绿罗裙想来。吾师蒋礼鸿有题画荷诗云:“荷花怜惜泥中藕,摆弄清风不肯飞。”因思以荷比隹人,则花其姿容,叶其翠裙乎?赵后欲乘风飞去,其裙裾被牵而留皱折,正可比花欲谢而叶稍萎。“恋恋青衫”三句,似言潦倒之文士诗人,亦留情于枯荷,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被写入《红楼梦》,则“犹染枯香”四字,或即指此吧?“盘心”句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事,以荷叶比承露盘,故易原诗中“清泪如铅水”为“清露如铅水”。莲叶终被折于“一夜西风”,犹铜人终被拆于辖车魏官。这又是可寓亡国伤痛的地方。末了以匹练秋光,倒泻水中,写荷塘月色,已是荷被吹折之后,词人通过他描绘的景象告诉我们,虽花叶都尽,而明月长在,秋光似画。因意识到荷叶“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觉可“喜”也。以此回应发端“自洁”“清绝”,使荷叶之品格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