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68

第268章 解连环

张炎

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①,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②,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③?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④。暮雨相呼⑤,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

① 欲下寒塘:唐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② 残毡拥雪:用苏武雁足系书事。③ 荏苒:时光渐渐过去。④ 去程应转:鸿雁候鸟,秋来南飞,春至北归,故曰“春前去程应转”。⑤ 暮雨相呼:见注①。

“语译”

潇湘楚水之上,暮色苍茫,天已向晚。一只离群万里的孤雁,正惆怅不已,当它恍然惊觉自己已与队伍失散了的时候。它顾影自怜,想要飞下寒塘去栖息,看看四周,只见白沙枯草,秋水平静,天宇辽远。一只雁儿排不成字,写不成信,能给人捎去的也只有相思一点。我料它迟疑不决地已耽误了一心归汉的苏武那样的老朋友的心愿。

有谁能怜惜羁旅者的愁思随时光而渐增呢?徒然听得深夜静悄悄的长门宫里,锦筝弹奏出一片哀怨。雁儿想:自己的伴侣现在一定还栖宿在芦花丛中,它也一定想过,春天到来之前,南飞的旅程该回转向北飞了。我会不管暮雨霏霏,一路上急急地相呼,我怕突然会在玉门关外又重新与它见面,那时,我不会羞愧遇到半卷的画帘中归来的幸福双燕。

“赏析”

咏物词中的上乘之作,必定在出色地描写所咏之物的同时,还能有启人联想的思想寄托。张炎的这首孤雁词即是如此。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比喻了一只孤雁。

首句先布好环境。诗词中多“雁声还过潇湘去”“衡阳雁去无留意”之类句子,皆湖南事,故首点“楚”。“怅离群”至“水平天远”五六句,写其失群离散、惊恐自怜的情景。其中前九字二句,犹描摹入化,词意前后句倒装。“顾影”写“孤”字之神,用“欲下寒塘迟”诗句,减一“迟”字,而迟疑徘徊之状,却能从其后九字的写景中见出。“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从“雁字”、“雁书”想来,雁阵排列,或成“人”字,或成“一”字;孤雁排不成字,自然也就“写不成书”,寄不成书。与“雁字”的字形笔画比,孤雁只能算是一“点”,所以说“只寄得相思一点”。妙语巧思,脍炙人口。张炎也因这两句而获得了“张孤雁”的称呼。“残毡拥雪”,因北海牧羊之苏武有雁足传书、得以归汉事,便藉以寄托自己对宋室的存念。孤雁迷途彷徨,故曰“因循误了”。

过片“谁怜旅愁荏苒”句,双关自己和孤雁,彼此同是漂泊无归者。“谁怜”之问,又用一“漫”(空有、徒闻)字带出长门弹筝两句来。张先词有“玉柱斜飞雁”句,写筝所以贴雁。长门之怨,思君而不得见也,也与用苏武事所寄之悲感同。“想伴侣”至末了,别开生面,另立新场。“想伴侣、犹宿芦花”,是孤雁思伴;“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是说伴侣也在思忖,它之所以苦苦盼“春前”能“转”“程”飞回北方,无非是希冀到原地或能侥幸再见中途失散之情侣,然又从孤雁想像中出。“暮雨相呼”,已不知是孤雁呼伴,还是伴呼孤雁,或者竟是彼此都在呼唤对方吧!“怕蓦地、玉关重见”,言经历如此劫难,竟得破镜重圆,当不知如何悲喜交集了。明明是狂喜,却用一“怕”字,刻画心态,真能入木三分!结两句亦精彩,画帘中之双燕,本是幸运的一对,今不说“未羡他”,而偏说“未羞他”,令人想像双雁重逢时,虽毛羽零落,憔悴瘦损,亦定是交颈而鸣、喜极而泣,岂虑见笑于双燕而害羞哉!写苦尽甘来,又何等酣畅淋漓!虽则这不过是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