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56

第256章 摸鱼儿

刘辰翁

酒边留同年徐云屋①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向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②?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③,前宵正恁时候④。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⑤,清狂顾曲⑥,此会几时又?

“注释”

① 徐云屋:作者同榜中进士的友人。② “东风”四句:用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③ 剪韭: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④ 恁:这。⑤ 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⑥ 顾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语译”

谁知道春天他回到哪里去了。能够见面很难得,姑且把杯子中的酒喝干罢!我们年轻时一别千里的绵绵柔弱的离恨,总是与这西湖烟柳联系在一起的。不必去回顾从前的事了,在白堤的断桥上,只有濛濛细雨令人发愁,当憔悴的人儿重新回来之后。东风阵阵,依然跟过去一样,我刘郎还记得这些前番来时见到过的桃花,但不知桃花还能认得出我刘郎否?

请您别忙着离去,前天晚上我草草地略备了些粗馔留您,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曾想让大杯大杯的酒和歌声一齐奔放,结果反落得春衫的袖子一半都被眼泪打湿了。皱眉发愁也徒然,看看对着酒杯的白发,好像彼此头上都已经有了。临别时,互相握住对方的手,慨叹细论诗文的妙处,能各自会心地一笑,辨听乐曲的失误,又无所顾忌地表露出来,这样有意思的相聚,几时能再有机会呢?

“赏析”

作者与徐云屋是同榜进士,他们同赴临安进士试是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当时刘年三十,大概就是那段时间彼此结下友谊的。不久,各分东西,相隔很多年后,才又相逢于西湖上。“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可惜短暂的相会后,又要分手了。这首饯别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词开头说,“怎知他、春归何处?”这“春”代表着彼此的青春岁月,也象征着南宋的安乐年代。这些都“归”去了,当然令人丧气,但“相逢”毕竟难得,所以劝友“且尽尊酒”。“怎知”与“且”配搭,准确地表现了两人所处的境况、彼此的情谊和“相逢”后“酒边”的情态。然后用两句回忆早年结识又远别的憾恨。“长结西湖烟柳”,点出地点,交待他们当时曾携手湖边,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接着又以“休回首”抹去,词笔曲折起伏,“但细雨”二句,说此次归来后,人已“憔悴”,故眼中所见的西湖也蒙上了一层哀愁,但只借“细雨断桥”景象暗示。再后四句,借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发感慨,巧在梦得与须溪同姓,故“刘郎”之称成了出典与直接自述的结合;又进一步将花拟人,说自己还记得“前度桃花”,未知花又如何;虽用问句,实则是说花见我如此“憔悴”也应不识了。此真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

正因为人生易老,世事变迁倏尔,邂逅相逢就更值得留恋了,故过片直用“君且住”紧扣词题的“留”字,并于下句点出。“草草”二句倒装,“剪韭”,借用杜甫诗语,所谓草草杯盘是也。酒逢知己,本当放歌,“滑”字,新颖别致,无他字可替代,能兼顾酒入唇和歌出喉两面,是都无所滞留的意思。然欲寻欢而反生悲,只落得个泪湿春衫袖,叙来终不肯用一直笔。再三句,说彼此相看,已白发上头,虽皱眉何益?结语用“临分”与开头“相逢”形成对照,更看出人生聚散匆匆,不知此后几时得以再会,又所谓“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论文”“顾曲”二典,用得极活。可知二人都擅长诗词文章、精通乐曲音律。“一笑”“清狂”,形容两种不同情态,更刻画入微,各尽其妙。此“叹”字,正为如此乐事却难再有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