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17

第217章 贺新郎

刘克庄

端午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练衣纨扇①,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②。早已有、游人观渡③。老大逢场慵作戏④,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⑤,忆生平、既纫兰佩⑥,更怀椒糈⑦。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⑧。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⑨,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释”

① 练衣:白色的丝衣。② 钗符:端午节避邪的五色巾。艾虎:《荆门记》:“(端)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③ 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④ 逢场作戏:《传灯录》:“(邓隐峰)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今多用为偶有机会,便凑凑热闹,游戏一会儿。⑤ 灵均:屈原。标致:风度。⑥ 纫兰佩:《离骚》:“纫秋兰以为佩。”⑦ 怀椒糈:《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朱熹注:“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⑧ 角黍:即粽子。屈原沉江,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裹以楝叶,缠以彩缕,使不为蛟龙所吞云。见《续齐谐记》。⑨ 把似:假如。

“语译”

庭院深深,榴花喷火吐霞。画帘高卷起,身穿白绸衣,手执团扇一把,午间的风给已暖热的天气带来阵阵凉爽。儿女们个个夸耀自己的手工精巧,做成新花式的避邪彩巾,用艾草编结出老虎的模样。早已有游人们在水边观看竞渡赛龙舟了。我年纪大了,偶尔遇到这种场面也懒得去参与游戏,就让岸上的那些年轻人去举旗击鼓争胜好了,我只看他们在雨点般溅洒的溪流中,在飞舞的浪花里戏耍。

屈原的风度气质真是高不可及啊!追想他在世的时候,既把兰花缝连起来佩带在身边;又怀藏着香料,备着精米用以敬神。谁能相信诗人的灵魂在千年之后,还在水底里贪食几只粽子呢?又传说这是因为蛟龙馋嘴,怕它发怒。假如屈原真能一直清醒到今天,我猜想还不如当年醉死了倒没有多大痛苦。这些话聊供一笑,就以此作为我对千古英灵的凭吊吧!

“赏析”

词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风光习俗,同时凭吊屈原,寄托自己对这位大诗人的敬仰之情。上片写节日的景物风俗,用以描绘;下片结合传说评说屈原,进行议论。

五月端午,石榴花开,这是季节有代表性的景物,所以词便从深院榴花争吐红巾说起。其时,气温已升高而未至酷热,“练衣纨扇”,帘开风爽,为人以惬意的感受。先写一般的时令气候特点,然后进而说到节日。写儿女们束巾结草,编制吉祥物的洋洋得意,游人前去观看龙舟竞渡的兴高采烈,以此衬托自己年岁“老大”、“慵”于逢场作戏、一任“年少”摇旗擂鼓、凌波争胜的旁观者姿态,使我们仿佛能见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词人的悠闲神情。

过片承赛舟竞渡事而述屈原,极为自然。先总出一赞语,称其“标致”之高,这就跟杜甫歌颂诸葛亮用“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起头差不多,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心情立即跃然纸上。接着二句概述其“生平”,又承“标致”二字,用虚笔点染,伟大诗人的一生品性操守,只用“纫兰佩”、“怀椒糈”这些有象征性的细事来表现,这比直说其高洁、忠贞等等蕴蓄有味得多。然后立即转述“千载后”的今天,把端午习俗联系起来:人们吃粽子,还将它投入水中祭奠诗人。“波底垂涎角黍”,是人们可笑的陋见浅识,作者有意与诗人生前“纫兰佩”、“怀椒糈”的高风亮节作对照,以落实“谁信”。再加一句“又说是、蛟馋龙怒”,粽子是用来喂蛟龙的,可见又说法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更有理由认为传言纯属无稽之谈了。这番话的真实用意,并不在讥讽习俗之迷信,而是藉此寄托自己对屈原的为人和他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千载少有人能真正理解的憾恨。因而末了更反过来说,要是屈原真能活到今天,他肯定要大失所望而痛苦万分的,相比之下,“当年醉死”倒还算是幸运的呢。南宋国势已日薄西山,人们犹浑浑噩噩,清醒如屈原者能不更“苦”吗?故杨慎云:“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词品》)这段凭吊三闾大夫千古英灵的话,又妙在能庄而谐,忠义凛凛的愤恨之言,竟以聊供一笑的戏语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