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13

第213章 夜合花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①,自知愁染潘郎②。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③。向消凝里④,梅开半面,情满徐妆⑤。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

① “柳锁”二句:意谓柳不到莺魂,花归于蝶梦,即柳衰花尽季节。② 潘郎:潘岳,用以自比。这里是“潘鬓”的意思。参见徐伸《二郎神》“潘鬓”注。③ 酥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奶油。④ 消凝:消魂凝神。⑤ “梅开”二句:《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瞎)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

“语译”

杨柳未召回黄莺的精魂,春花还属于蝴蝶的幻梦,我已自知愁绪染白了双鬓。春寒尚深,轻衫未着,我先将泪滴偷偷地掩藏起来。回忆往事,心怯光阴飞逝,可春天早已悄悄地在窥看那细雨如酥的池塘了。在我黯然消魂、怅然凝神处,梅花将脸儿绽开了一半,她那徐妃的半面妆却有着无限的情思。

微风牵动我心中一缕柔情,它曾在她清歌旁惹起我的憾恨,也曾在烛光下与她的香气一起萦绕。姑娘的机杼能织出有祥瑞图案的锦缎来,为什么就不能织出鸳鸯呢?当初是人带朦胧醉意,月儿挂在墙头,谁又敢漫狂放肆呢?只是尽拣些闲言废话来讲,我们在花房里直到夜深,然后各自细想着这番相会的情景。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悲观地回忆了往年的一段未有结果的爱情经历。构思语言,比较新颖,但有些地方过于求巧,不免失之于晦。周济曾有微词云:“梅溪甚有心思,而用笔多涉尖巧,非大方家数,所谓一钩勒即薄者。”又云:“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介存齐论词杂著》)指的可能就是这类词。评语近苛,却有见地。

发端以两个四字句作对仗,造句精丽工巧,词人琢刻打磨,大费心思。我们凭“锁”、“梦”二字,而知说的是柳未青、花未红而愁已先染霜鬓。“轻衫”二句,构思亦同,谓春衫未换,而惜春之泪己流。这以常情看,未免过于伤感,故须“将泪点偷藏”。然后用“念前事、怯流光”六字,交待出原因。虽说春之踪迹未显,然确已来临,这早从“酥雨池塘”中可以看出来了。“小雨润如酥”“池塘生春草”等诗意已融入其中。不说“人见”而说“春窥”,虚处落笔,巧妙含蓄,不减韩诗“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实写。其时,未有桃杏,唯梅花已“开半面”,“情满徐妆”四字,不特写梅写人(自己和所思之人都已包括),主客观两兼,且善于化用典故,也极新颖别致。

过片说“柔肠”,即柔情,承上“情”字而来。由风细细引起情绵绵,又带出当时“歌边”“烛底”情景的追忆。这“曾在”二字的主语,是“风丝”,也是“柔肠”。“如何”句说出心中憾恨来;“未织鸳鸯”,是一篇的主旨。“人扶醉”以下是“当初”私下相会情况。“谁敢疏狂”,是自我辩白,也或含有后悔之意。宴散客归,月上墙头,夜深人静,相见于“花房”,本是织成鸳鸯的大好机缘,不料情怯木讷,竟把些“闲言”来久语不休,终至归去“各自思量”对方之真意,此时回想起来,不免自责愚蠢,辜负良宵,然亦正因为如此,此情此景就更难令人忘怀了。一结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