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81

第181章 青玉案

辛弃疾

元夕①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④。蛾儿雪柳黄金缕⑤,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⑦。

“注释”

① 元夕:即元宵。② 花千树:喻灯。唐苏味道《上元》诗:“火树银花合。”③ 星如雨:形容风吹时灯光晃动。庾信《灯赋》:“风起则流星细落。”④ 玉壶、鱼龙:指不同形状的灯。《武林旧事》:“(元夕之灯)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隋薛道衡《如许给事》诗:“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⑤ 蛾儿、雪柳:均指妇女头上的插戴。蛾儿,也称“闹蛾”。⑥ 蓦然:突然。⑦ 阑珊:稀落。

“语译”

东风起处,千百株树木都在夜间成了火树,开了银花,还吹得星星似的灯火,如雨点般地洒落下来。华丽的骏马和雕花的车辆往来不绝,整条街上都弥漫着香气。美妙的箫声响起,玉壶灯转动着光亮,鱼灯龙灯彻夜舞个不停。

姑娘们戴着蛾儿、雪柳的首饰,佩挂着黄金丝缕,她们娇媚地说说笑笑,从眼前经过,一阵暗香随之而去。我在人群之中寻找她千百次,总也没有找到,忽然回过头去,发现那人却独个儿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赏析”

辛弃疾从乾道四年(1168)起当了三年建康府通判之后,因对孝宗上了《美芹十论》,受到重视。乾道六年底调为司农寺主簿。初到临安做京官,相识还不多。七年元宵节,观看了金迷纸醉的元夕盛况,写了此词。

以“东风”起句,点时节,也衬托出帝都气象。描写元宵,始终突出灯火。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鱼龙”等等,写出“夜市千灯照碧云”的一片光耀炫目、繁华热闹的景象。“宝马雕车”上的豪门显贵,插戴着“蛾儿、雪柳”的官家眷属,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西湖之滨尽情游乐,竟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场面。词末几句,有人以为作者真是在寻找一位女人。恐未必如此。那位要寻找的人,其实也正是作者不逐众流、不慕荣华、独来独往的精神人格的化身。这首词很可能受到南宋初女词人李清照的影响,易安有一首《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是写临安元夕的,其中遣词用语,颇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瓜葛(如“人在何处”、“香车宝马”、“捻金雪柳”等等)。她死后八十年,宋末词人刘辰翁还说“读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李清照的词为何使刘辰翁泪下呢?原来她写的是元夕回想“中州盛日”的种种情景,通过对故都怀念,寄托爱国思想。辛词所写的元夕景物,多见于《东京梦华录》、《宣和遗事》一类材料,与东都汴京景象无异。这是有深意的。可以理解,作者要找的人,正是因为眼看临安灯市,心怀昔日旧都,才自甘寂寞,不无感慨地远离喧闹的人们而独个儿站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是难以寻到的。作者孤傲的心志和由现实引起的感触,也都是通过含蓄的艺术构思,才曲折地透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