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70

第170章 眼儿媚

范成大

萍乡道中乍晴①,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② ,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③。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④。溶溶泄泄⑤,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注释”

① 萍乡:今江西萍乡市。范成大《骖鸾录》:“乾道癸巳(1173)闰正月二十六日,宿萍乡县,泊萍实驿。人以此地为楚王得萍实之地,然距大江远,非是。”② 酣酣:盛足的样子。日脚:透过云层射向地平线的日光。③ 扶头:头脑昏沉时的动作姿态。或谓是酒名,误;“扶头酒”之称,盖指易使人醉之酒,非有酒名“扶头”也。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周邦彦《华胥引》词:“醉头扶起寒怯。”韩元吉《南乡子》词:“烂醉拼扶头。”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皆是。④ 縠纹:喻微波;縠,绉纱。⑤ 溶溶泄泄:水波任风荡漾的样子。

“语译”

耀眼的阳光从云层后射向地面,紫色的烟雾在浮动,我感到一股暖热透进轻软的皮袍中来。天气令人困倦,花香使人迷醉,午间的睡梦让人双手捧着昏沉沉的脑袋。

春天的慵懒感觉正好比池塘里的春水,一片绢纱纹似的微波像轻愁。它任意地起伏着、荡漾着,在柔软无力的东风吹拂下,仿佛想要起皱,却又放弃了,平静了下来。

“赏析”

在苏州领祠禄的范成大,被朝廷起用,知静江府(今桂林市)、广西经略安抚使。这首词就是他赴任桂林途中,经过江西萍乡时写的。内容如题序所述,是旅途生活的片段,点滴小感受,是一首即事小词。

先写“道中乍晴”。雨后天晴,日光令人觉得特别耀眼,故用“酣酣”。因为天边云未散尽,日光透过云层下照,故称“日脚”。地面有水,在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就呈现出“紫烟浮”的景象来。写景准确、生动。其时,是闰正月,季节尚早,所以身穿“轻裘”(裘以轻柔为优,所谓“轻裘肥马”,非“薄袄”义),但阳光带来的温暖,已“破”衣而入,让人完全感觉到了。“妍暖”就是温暖,“妍”即“暖”。因暖而觉“困”。“天色”即“天气”,为避与“花气”重字而用。气候让人感到舒服,加之时时闻到醉人花香,在车中久久颠簸,自然更容易瞌睡,所以就“午梦扶头”了。

上片写了题序中的前两句,下片就说第三句“小憩柳塘”。途中需要停车“小憩”,就是因为“困甚”,所以不但在换头时,承前“困”、“醉”和“午梦扶头”而说“春慵”,还把这种感觉作为下片所描写的两个对象之一。另一个要写的对象当然是“春塘水”。有趣的是作者居然用“恰似”二字,把两者合在一起来写。这一来,描写了客观景物,也就等于述说了主观感受;不言而喻,“小憩”也就不写而写了。已感觉“春慵”的人,在迟日、微风和清凉的塘水畔歇下来时,既想继续睡去,又似乎恢复了精神,振作了起来;既感到轻度的困扰和烦愁,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恬然、舒适、平静的感觉,这与眼前的春水任风荡漾,有时被风微微吹皱,立即又恢复了平静的景象十分相似。所以写春水,也就是写春慵。这样巧妙地交融在一起的描绘,既给人以自然的美感,也给人以艺术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