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41

第141章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①,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 午桥:在洛阳城南。② 沟:护城河。

“语译”

想当年在午桥的桥上喝酒,在座的大多都是豪杰英才。长长的护城河河水浸泡着一轮明月,无声无息地流去。在杏花疏稀的影子底下,吹笛子一直吹到天亮。

二十多年过去,真像一场梦啊!我这人虽然还活着,回忆起来也足以惊心的了。闲来无事,我登上小阁楼看看新霁后的月色夜景,古往今来有过多少令人感慨的事啊!只听得半夜三更有人在唱渔歌。

“赏析”

陈与义以诗著名,但所存一卷《无住词》“殆于首首可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无住词》),即如此首《临江仙》词,忆昔感今,声情并茂,便堪称绝唱。黄昇云:“去非词虽不多,语意超越,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花庵词选》)

上片忆昔。头两句自然而然说出,不加雕琢,对当年群贤毕至、相聚夜饮于洛阳午桥盛况的追慕向往之情,已洋溢纸上。如此发端,落落大方。至后三句对场景细节作具体描绘时,便更见精彩。“长沟”三句,可谓百读不厌。本谓月映长沟,流水无声。现在凭着作者对诗意的敏锐感觉而将措词稍加变动,说成“长沟流月去无声”,而意思也随之改变,意谓月渐西落,不能长映于沟水之中,恰如被不断逝去的流水(习惯上又比作时间)无声无息地送走。巧语天成,妙手得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十字,快言爽语,意境之佳,更被诸多评词者所激赏;特别是因为所写是回忆中情景,又历历如在目前,更为过片的兴叹,蓄足了势头。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抒情也是高手,词句仿佛直接从胸中自然流出,却极富艺术感染力。记忆中连流月无声、杏花影里等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想不到转眼竟已过去“二十余年”了,发“如一梦”的感喟,是逻辑的必然。昔日“洛中旧游”,如今死的死、散的散,所剩无几,且都已鬓发苍苍了。“此身虽在”的言外,就包含着这些意思,故接以“堪惊”二字,犹杜甫之“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也。叙来简捷之至。“闲登”句,申足题意。“新晴”是说雨后被霁,与当年竟同是月夜。

词末了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包容。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凄清情景。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我国文学中从《楚辞·渔父》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象。诗词中都有,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是。直至清代,孔尚任写明朝亡国之痛的《桃花扇》也还把渔樵晚唱作为全戏的尾声余韵。此词的结尾,正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因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而能收到宕出远神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