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39

第139章 汉宫春

李邴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①,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②?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释”

① 玉堂:豪门贵族的第宅。古乐府:“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② 分付:发落,处置。分付他谁,即教谁发落。

“语译”

梅花潇洒地生长在江畔,它从绿竹梢头的疏朗处,斜伸出两三枝来。司春的东君也不加爱惜,任凭它横遭大雪的覆压和严霜的欺凌。燕子真无情,害怕春寒,迟迟不来,轻易地失去了开花期见面的机会。倒是年年都有塞外的大雁归来,曾见到盛开时的梅花。

清而浅的小溪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试问种植在白玉堂的大宅深院里的花花草草,又怎能比得上傍着低小的茅草屋、疏稀的竹篱笆生长的梅花呢?教我伤心的是老朋友走了以后,再难读到新诗了。在轻轻的夜云、淡淡的月色下,梅花独自对着寥廓江天,这景象能叫谁来处置呢?它徒然地在想:反正自己的清香并未减少,至于美好的风姿品格,倒不在乎人们知道不知道。

“赏析”

这首词应该题作《咏梅》,也许原来真有题目,后来失去了也难说,因为全篇句句都不离梅花。

东坡写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又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题画诗。此词起首三句,正化用了苏诗意境,先写梅花的“潇洒”姿态。称“江梅”,因后面还要写到“江天”,所以开头先提出。梅花“雪压霜欺”自凛然,说是“东君也不爱惜”,正表现自己钦佩爱惜之情。同样,燕子畏寒,在梅开时尚未飞来,说它“无情”,也是主观情绪的流露,相比之下,大雁飞回北方就早多了,故薛道衡于元月初七作《人日思归》诗,就有“人归落雁后”之句。因此说“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是用以与“无情燕子”作对照的,很像是有情谊、讲信义的人了。雪霜候鸟,都是自然界现象,这里借梅花赞美一种精神,既不畏惧权势欺压,也不在乎世情冷暖,依然“潇洒”自在。

下片转从人事角度吟咏其高格调。在这里,作者写到一个林和靖式的最爱梅花的隐逸诗人,称其为“故人”你理解他为作者的“故人”或梅花的“故人”都无不可。故人在时,吟诗咏梅;“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所以下片换头,先下“清浅”二字,暗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句意。“小溪”应通江浦,因与“茅舍疏离”相关而写。如苏轼《山村》诗:“竹篱茅舍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这不但是隐士的居处,也是梅花的环境。王琪《梅》诗云:“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花因“甘心”清静淡泊生活,故不羡荣华富贵,而有“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之“问”。这一问对后来也颇有影响,如元人朱元荐《忆庾岭梅花赋》云:“玉堂金马,吾不为之喜,茅舍竹篱,吾不为之怒。”陈栎《春先亭赋》也说:“玉堂何喜?竹篱何怒?”梅格如此,宜入吟咏;可惜“故人”别去,离情无人能写。有此深以为憾之事,使文势起一波澜;也正因为有此转折,才能把梅花的品质作更深一层的揭示。“微云淡月”,正“暗香浮动月黄昏”时也,而寂寂“对江天”之幽独境界,又谁解领略传神?这就最后逼出只要“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的意思来,其意又与王琪诗“误识林和靖”暗通。梅花孤傲,风流自赏,又岂是为了供诗人吟咏评说而吐露“清香”!这样,也就真正写出了梅花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