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29

第129章 天香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①。烛映帘栊,蛩催机杼②,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岁华行暮③。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④、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释”

① 迤逦:连续不断。② 蛩:蟋蟀,又名“促织”,故曰“催机杼”。③ :马疾行的样子,引申为迅疾。④ 东君:司春之神。

“语译”

烟雾萦绕在横展的树林间,山峦沉浸于远处的夕阳里,黄昏时,钟鼓之声连续不断地响起。烛光映着门帘窗槛,蟋蟀催促人们夜织,仿佛与人共同分担着这清秋风露的凄苦。怀念远方亲人的妇女们夜不能寐,此起彼应地传来几声木杵击打砧石的捣衣声。我这为做官而浪迹天涯的倦客,闻此而惊心,顿觉华年迅逝,岁月将暮。

当年,我也曾饮酒如狂,十分自负,自以为司春之神东君已将青春交给了我。结果到处流浪,骑着马远行北路,乘着船旅宿南浦,内心深处的怨恨竟无人可以当面倾吐。幸亏还有明月曾知道我旧游的情况,那就让它伴着云来,再将我的梦带走罢!

“赏析”

词写清秋羁旅之愁。

上片由景物渐转心情,自傍晚延至夜间,从他人说到自己。头三句先写室外秋暝景色,“平林漠漠烟如织”,夕阳斜照远山,暮鼓晚钟,声声不绝于耳。所见所闻,无非都是引发出愁思的氛围。再三句便写室内,时间上也推移至夜晚。烛影摇摇,促织声声,“清秋风露”的节候于此点明。“共苦”二字,实以寒夜悲鸣之秋蛩自况,已摄住“岁华行暮”之神。然后再写远处传来“思妇”之“砧杵”声。古时,秋来裁制寒衣以寄远,要经杵棒在砧石上捣,大概是为了使质地柔软。故诗词文章中每言及捣衣、砧声,总是跟思妇、远客、羁旅之愁相关。这样层层渲染,步步逼近,最后才说到自己闻声而“惊动”,感慨光阴“”,“岁华行暮”。“天涯倦宦”四字,是全篇之主旨所在。

下片回想当年年轻气盛情况,为如今迟暮倦愁作反跌。“酒狂自负”四字,写出“早岁那知世事艰”来。“谓东君、以春相付”说得更好;这里的“春”,更多的是指人生的春天,即充满欢乐、理想、抱负的青春时期。总以为来日方长,因而无忧无虑,不识愁苦滋味。“流浪”三句,跌落,说结果并非如此。长年南去北来,舟马劳顿、历尽宦海风波,无所归依。“幽恨无人晤语”,最是不堪孤单落寞之境。末了兜转至眼前景象。按诗词传统意象,多在说“清秋风露”、“几声砧杵”的同时,便写到“明月”,此词前面有意回避,留待最后,借“明月”以抒情,回应前半所写情景,将前后贯穿起来。“旧游”如“梦”,本已无处追寻,却偏偏说尚有明月知其处,它既能“伴云”而来,当亦能带我梦魂前去。“诗有别趣”,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