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26

第126章 石州慢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倚马何人先折①?烟横水漫,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②。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③。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释”

① 倚马:临别匆匆。② 龙荒:泛指塞外。王灼《碧鸡漫志》:“贺方回《石州慢》,予旧见其稿。‘风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又‘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消尽龙沙雪’。”③ “芭蕉”句:李商隐《代赠》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花蕾聚生,喻人愁心郁结不解。

“语译”

小雨收敛了寒气,斜阳逗弄着晚晴,春意无边无际。长亭两旁的杨柳刚刚呈现嫩黄色,不知将有哪一位送别的人,傍着马先将它攀折下来。烟霭朦胧,春水瀰漫,映出空中几点归来的飞雁;塞外平坦的沙地上,积雪已经消尽。我还记得当时出关来到这儿,正好也是现在这个时候。

那时,临行之际,我们在画楼上喝着芳香的酒,你流着带胭脂的眼泪,为我唱了一曲清歌,就这样,我轻易地离开了你。回首往事,一别已经整整一年了,你的音信踪迹都杳然无闻。想知道我的心里有多少新添的愁绪吗?它就像未展开的芭蕉叶那样,紧紧地卷着藏着,又像是密集的丁香花那样,聚结在一起,解不开。一个独自在天涯憔悴,两地都对着风月伤神。

“赏析”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此词本事云:“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兰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因赋此词,先叙分别时景色,后用所寄诗语,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宋人言词之本事,每多附会,此即一例,其不可信者有三:(一)谓姝寄诗,贺赋词以答,与词中“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牴牾;(二)谓贺词“先叙分别时景色”,实错会了词意,前段所叙乃贺铸独在关外所见之春景,非分别之时也;(三)谓贺“用所寄诗语”作词,特造出姝诗一首,写进“丁香结”、“难展芭蕉”等语以实之,殊不知贺词所用乃李商隐诗一字不易之原句。好事者之不深察,每每如此。贺铸曾在太原监工,故有人认为词可能是在那里写的。

上片是在关外所见的景物,由片末点明是“如今时节”,即眼前景象。“收寒”“弄晴”,引出“春意空阔”。“长亭”二句,最容易被误作是写送别,其实只是见“柳色”而想到长条已堪折来赠别,故用“何人先折”的问句,是虚说、泛说,是为下文“犹记出关”二句先作势。这段景物描写,作者曾加修改(见注释②所引),显然是改过以后的文字好得多,如初稿中“冰垂玉箸”三句,只写了春渐暖、冰雪消融的意思,不及改稿境界空阔,是塞外景象。“映带几点归鸿”句,尤给画面增色不少,且因鸿归人未归而能令人兴“人归落雁后”(薛道衡《人日》诗)之叹;同时,望鸿雁而思远者,也为下片“杳杳音尘都绝”作了铺垫。“犹记”二句转折,因为“时节”相同,所以从“如今”回想到一年之前的“出关”。

下片“将发”四句,从“犹记出关”一气赶下,是追忆口吻,前后紧相连接,形同不分片。“将发”在“出关”之前;“画楼芳酒,红泪清歌”是“将发”时的情况。“便成轻别”四字,流露出一片追悔心情。于此顿住,然后“回首”以下,用来抒写别恨。这里“杳杳音尘都绝”是因为龙荒遥远,交通阻隔造成的,并非责备对方薄情,相反,也是而今对“轻别”的领悟。最后“欲知”五句,又一气呵成,借用李义山诗意,不但全引其“芭蕉未展丁香结”句也,即“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十字,也正是从他“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变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