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
7819200000006

第6章 七言绝句(5)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③。

【注释】

①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书的楼阁。

②刻漏:古时用来滴水计时的器物。

③紫薇郎:唐代官名,紫微侍郎的简称,即中书侍郎。

【译文】

我在中书省里拟诏书的丝纶阁值班,没有什么文章可写,觉得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时间过得太慢了。在这黄昏的静寂中,我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谁来和我作伴呢?惟独紫薇花和我这个紫薇郎寂然相对。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那得④清如许⑤,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鉴:镜子。

②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③渠:它。指方塘里的水。

④那得:怎么会。

⑤如许:像这样。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泛舟

朱熹

【原文】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

向来②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③自在行。

【注释】

①艨艟(ménɡchōnɡ):古时战船。也作蒙冲。

②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③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般轻了。往日水少时,多少人花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冷泉亭①

【作者】

林稹,字丹山,宋代人,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

林稹

【原文】

一泓②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注释】

①冷泉亭:亭名,在西湖灵隐寺前。

②泓:水深。

【译文】

冷泉亭下幽深清澈的泉水,喝下去可以渗入诗人的心脾,年去年来,或冷或暖,只有泉水自己知道。泉水流进西湖,载着歌舞的画舫,成了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恶浊之源,泉水回头一看,自己再也不像当初在深山里那样纯净清澈了。

冬景①

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②雨盖,菊残犹有傲霜③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④是橙黄桔绿时。

【注释】

①本诗又题“赠刘景文”。

②擎:举,向上托住。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再也没有夏天那种亭亭玉立、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了;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气勃勃。别以为一年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佳的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枫桥①夜泊

【作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任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诗风爽利而激越,不事雕琢,丰姿清回,常用白描手法刻画自然风光,显得清秀朴质,情致深远。《枫桥夜泊》较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②,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3公里处的枫桥镇。

②寒山寺:在枫桥附近。

【译文】

月亮悄悄地沉落下去,不时传来乌鸦的啼叫声,秋霜满天,我对着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满腹愁闷难以入眠。夜已经很深了,朦胧中,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飘飘忽忽,悠悠扬扬地传到我休息的渔舟中来了。

寒夜

【作者】

杜耒,字子野,号小山。旴江(今江西省临川市)人。能诗,诗风朴素,有韵味。

杜耒

【原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②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

①竹炉:外竹内泥的火炉。

②汤沸:指开水翻滚。

【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来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霜月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他是晚唐诗坛的明星,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现存;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

【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①素娥②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

①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②素娥:月中嫦娥。

③婵娟:美好的姿容。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王淇

【原文】

不受尘埃①半点侵②,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③,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释】

①尘埃: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

②侵:侵蚀。

③林和靖:北宋诗人。

【译文】

高洁的梅花,不受尘埃的半点侵蚀,甘心淡泊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只因错误地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早春

【作者】

白玉蟾,生卒年不详,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闽清(今福建省闽清县)人。后家居琼州,在雷州过继给姓白的人家,改名白玉蟾。宋宁宗嘉定(1208—1224)间被召到京城,命掌太乙宫,封紫清真人。他博览群书,擅长书法和绘画。

白玉蟾

【原文】

南枝①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②粉③些④。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注释】

①南枝:向南的梅枝。

②弄:赏玩。

③粉:白色。此处指梅花的白颜色。

④些(sā):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

早春时节,南面朝阳的梅枝才开了两三朵花,正好又下了一场雪,我在月下雪地里体味梅花散发的清香味,赏玩梅花洁白的颜色。那初开的白梅花,浓淡深浅有别,夜雾和月色附着在那色浓的花朵上,犹如笼罩着寒冷的水一般,附着在色淡的花朵上,就像笼罩着明净的沙子一般。

雪梅二首(其一)

【作者】

卢梅坡,宋代人,其他不详。

卢梅坡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①,骚人②阁笔费评章③。

梅须逊④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降:投降。此处指让步,服输。

②骚人:诗人。

③评章:评论,评判。

④逊:差;不如。

【译文】

梅花和雪花互争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使诗人很作难,只好搁下笔来,费心加以评判。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花虽清,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

雪梅二首(其二)

卢梅坡

【原文】

有梅无雪不精神①,有雪无诗俗了人②。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注释】

①精神:神采,韵味。

②俗了人:使人俗气,不高雅。

【译文】

光有梅花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做诗来评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一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春色。

答钟弱翁

【作者】

牧童,放牛的孩子,宋代人,姓名、生平不详。

牧童

【原文】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辽阔的原野。

②蓑(suō)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译文】

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在徐徐的晚风中,吹了一阵子笛子。到黄昏,回到家里吃饱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高空的明月。

泊秦淮①

杜牧

【原文】

烟笼②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注释】

①秦淮:秦淮河,在今南京市内。

②笼:笼罩。

③商女:歌女。

④后庭花:古曲名。为南朝陈后主所作。

【译文】

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晚上船停靠在秦淮河边的酒家旁。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着秦淮河,隐隐约约传来她们唱的“玉树后庭花”。

归雁

【作者】

钱起(722—约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十年(751年)进士。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少数诗篇对安史之乱有所反映。其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省试湘灵鼓瑟》诗较有名。有《钱考功集》。

钱起

【原文】

潇湘①何事等闲②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④却飞来。

【注释】

①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②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③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

④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译文】

大雁啊!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你不待,为什么要轻易从那儿回来呢?那里有澄澈碧绿的水,明净的沙石,岸边还有青苔可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待了呢?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感伤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题壁

无名氏

【原文】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①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②满炉煨榾柮③,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释】

①蓦(mò):突然。

②争似:怎似,哪里比得上。

③榾柮(ɡǔduò):树蔸。

【译文】

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点着火后,突然间烈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倒不如那炉子里煨火的枯树蔸,烟火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