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榴花开的季节
7620900000017

第17章 年的味道

我家在湘南山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年最热闹的莫过于过年。

大人们老早就为过年而紧张忙碌地准备着。米酒是要酿几缸的。天晴了,把衣服、被子洗得干干净净,把棉被、铺床板拿到太阳下晾晒。妇女们用毛巾包了头,把扫帚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用劲打扫掉厨房墙壁、木梁上的烟灰和蜘蛛网。热热闹闹地饱餐一顿“小年饭”后,大人们又忙着准备各种菜肴和炒货。

除夕吃团年饭,是真正过年的开始。吃团年饭是很讲究的。菜上齐后,先燃放鞭炮,然后在方形的饭桌一方摆上几套竹筷、酒杯、饭碗,以祭祀祖先。之后,全家人才能在其它三方坐下,开始饮酒、吃饭。饭桌上的鱼是整条的,这时绝不能动筷子。这是一条象征“餐餐有余,年年有余”的鱼,每餐都要摆上餐桌,用完餐后又原封不动地撤掉。

酒是自家酿的米酒。橙黄色、通明透亮、又香又甜又醇的“压酒”是最受欢迎的。先同时酿一缸粳米酒和一缸糯米酒,然后将粳米酒熬制成“火酒”(即烧酒),再将“火酒”倒进糯米酒缸里,经再次发酵后,便酿成了我们老家特有的“压酒”。这种酒口感极好,醇香入喉,甜润入腹,使人胃口大开,酒兴大发。初喝“压酒”的外乡人往往容易上当,不知其后劲极足,尽兴喝酒时不知不觉便过了量,待两三个小时后酒劲发作,腹内翻江倒海,不躺上半天是绝对起不来的。

许多老人恪守“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看一看电视,玩一玩牌,吃些橘子、瓜子、花生、红薯片和糖果,一直到第二天晨光初现,才赶紧准备早餐,然后出去拜年。小孩子往往坐不住,不会规规矩矩地“守岁”。他们等到零点,从大人手中接过一两元的“压岁钱”,燃放几挂鞭炮,便拿个手电筒,循着村庄里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满村庄转悠着去捡拾未炸响的鞭炮,兜满衣兜,留着慢慢燃放。

正月初一拜年甚是热闹。大人带着全家人,走遍村庄挨家挨户去祝贺新年,尽说些“新年发财”之类的吉利话。正月初六至十五,狮子、龙灯闹翻天。龙灯一般要从天黑开始走村串户,一直玩到天亮。只要哪里响起鞭炮声和锣鼓声,男女老少便潮水般涌去看热闹。

如今,过年的气氛也淡了许多。然而,无论你爱热闹还是爱平静,过年都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每个人每年都要过生日一样,只是过年是所有的人的生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日。

(原载2005年1月3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2月15日《株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