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23

第23章 采桑子

(一)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题解】

《采桑子》是一组吟咏西湖景物的词。这里的西湖,指颍州西湖,颍水在这里和其它河流汇集,风景优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徙知颍州。这组词共十首,均以“西湖好”起句,格式上学习宋代民间连章鼓子词的形式。组词前附有《西湖念语》一篇,介绍创作缘起。从《西湖念语》中“因翻旧阕之辞,寓以新声之调”可看出,这组词是欧阳修晚年归隐颍州后,整理旧作并加以补充而成的。十首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细致地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旖旎风光和作者流连风景的情怀。

这首词是组词中的第一首,写泛舟湖上所见到的幽静优美景致。【句解】

轻舟短樟西湖好

在西湖上乘着轻快的小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轻舟”,轻快的小船;“短棹”,短小轻便的船浆。颍州西湖幽静雅致,岂非只有这般小小的船儿才配得上这般风景?如果是喧阗的大型楼船,灯船,其繁华热闹,无疑会破坏风景的幽雅。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这几句写泛舟西湖的美景乐事。碧绿的湖水悠悠流动,长长的堤岸上长满萋萋芳草。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笙歌之声,而且随着船在湖面上前行,乐声依然一路可闻。这说明湖上游人很多,他们纷纷载乐游湖,听曲赏歌。如此富贵繁华的景象,欧词偏偏写得含蓄优雅,体现了其士大夫词的特色。“逶迤”,水流或道路曲折悠长。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正是游赏的好天气。没有风的水面,一丝波纹也没有,光滑的水面像琉璃一样光润。水面是如此平静,以至于舟中的游人都觉不出船在水面移动。船桨略带起小小的涟漪,这惊起了栖息在岸边的水禽,它们扑棱着翅膀,低掠岸边飞去。这几句词,先写静景,以“不觉船移”的心理错觉,极写西湖的宁静。然后以惊起的水鸟冲破这片宁静,富有动态变化。“涟漪”,水面波纹;“沙禽”,水鸟。

【评解】

宋仁宗皇祜元年,欧阳修深深感到宦海风波的凶险和自己当时在官场上的危险处境:“结怨愁者,皆可畏之人;所违忤者,悉当权之士。既将行己,又欲进身,惟二者之难兼,虽至愚而必达。”(《谢转礼部郎中表》)于是他以眼睛有疾为理由,上书朝廷,主动要求自扬州知州移任为颍州知州。欧阳修到了颍州后,对颍州西湖的风景极其赞赏,曾作《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认为颍州西湖的风景甚至胜过天下闻名的扬州二十四桥。他上任不久,就邀集同僚泛舟湖上,并在湖上种莲,湖边种黄杨,将西湖妆点得分外明媚。欧阳修在颍州任上前后不足一年半,但作了许多赞美西湖风景的诗词文字。这组《采桑子》可算得其中的代表作。本词作为组词的第一首,很好地表现出了西湖的幽雅情调。作者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片段,刻画出令人心醉的美好环境。

(二)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题解】

这是吟咏颍州西湖景物的《采桑子》组词中的第四首,在惜春之余,又能跳出伤春的情调,写出残春之美。

【句解】

群芳过后西湖好

这首词写晚春时节的西湖风景。首句点明时序是在“群芳过后”,即百花凋谢之后的暮春时节。“群芳”,指春日的各种花卉。这句也定下了全词惜春而又赞美残春的基调。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这几句是对残春风景的具体描绘。“狼籍”,形容落花散乱的样子;“蒙蒙”,本来是描绘细雨的词,这里指漫天柳絮轻盈飞舞,犹如纷纷细雨。“垂柳”句,指栏杆边种植着垂柳,长枝在春风中轻轻拂动。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西湖是繁华的。然而晚春时节,最适于游赏的季节已经过去,游人不再来,“处处随”的笙歌也随之飘散。西湖仿佛变得寂寞了,词人也因此感到春意消散,环境似乎变得空旷起来。他只好回到家中,放下帘子,在静室中闲居。“帘栊”,窗帘;“栊”,窗。而帘外那些在纷纷的细雨中双双归来的燕子,则暗示了词中主人公的孤寂。以成双成对的鸟儿衬托出人的孤独,是词中常用的手法,如北宋晏几道的名作《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评解】

此词写残春景色,以清淡优美胜。在《采桑子》组词中,这首最得后人好评。词中写“百花过后”的残春景象,难免有落寞之感。“狼籍”、“散尽”、“去”、“空”,等等,都暗示了这层意思。但作者能跳出时人一味伤春的格局,以惜春的情怀,描画出暮春西湖的动人之处。这是他不同凡俗的地方。

(三)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

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题解】

这是吟咏颍州西湖景物的《采桑子》组词中的第六首,由首句可知,写的是清明上巳时节西湖的风光。

【句解】

清明上巳西湖好

本首写清明上巳时节的西湖,又重点写这个时候西湖游人中的贵游之家。“上巳”,即上巳节,在三月三日,古人于本日到水边采摘芳草,嘻笑玩乐,以去除不祥。上巳在清明之前,两者时间上邻近,都在暮春三月,所以常被合在一起说。清明上巳时有春游踏青的习俗,这时候往往是青年男女发生恋爱的时光,因此提到这个节日,总是充满青春的欢乐。

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西湖岸边熙熙攘攘,远远望去,一片富丽的景象。“争道”写出游人之盛。绿柳夹路,那柳荫底抢道的是谁家的豪华朱轮钿车呢?“朱轮”,红色的车轮;“钿车”,以嵌金为装饰的车子。这两个词都代指富贵人家的车辆。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下阕写游玩结束,游人散去的景象。傍晚时候,游人也前后相随地离开西湖,踏上回城之路。路上的游人有喝醉了酒大声嚷嚷的,有兴奋地谈论今日游玩之乐的,人声车声,喧哗一片。

归途曲折,远远望去,从西湖堤岸一直到颍州城头,一路都看得见似锦的繁花。唐宋人有采花簪发的习俗,这里是写游人在西湖折下美丽的花朵,簪在鬓发上,想把西湖的美丽也带回城中。而这样的归路,便成了一条鲜花铺满的道路了。全词如一幅《游春图》:绿柳夹护的道路,争道的钿车,簪发的春花,车中喝醉酒大声喧哗的游人……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评解】

这首词写清明上巳西湖边的繁华景象。与前面选的两首相比,这首写得无疑太“热闹”了。但在宋代,清明上巳本来就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富贵气象的热闹节日。试看另一位北宋词人张先《木兰花》中所写的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景象:“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到了这个时候,即使一向清幽如颍州西湖,也不得不打破平静了。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士大夫,欧阳修忍不住记录下了这一节日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