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17

第17章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淮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题解】

刘仲原甫,指欧阳修的朋友刘敞,字原父(甫),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至和二年(1055),刘敞亦出使契丹,第二年回宋后,即授任扬州知州。欧阳修在庆历八年(1048)曾任过扬州知州一职,故写此词为刘敞送行。

【句解】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平山堂的栏杆,下临晴朗的天空。“平山”,即平山堂,是欧阳修知扬州时所修建的,位于扬州城西北的蜀冈上。因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故而命名为平山堂。欧阳修在寄给友人、前任扬州知州韩稚圭的信中说:“平山堂占胜蜀冈,一目千里。”(《欧阳修集》书简卷第一),可见堂前视野之开阔。

在平山堂倚栏远眺,只见山色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关于这句词中所写的山色,还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宋人严有翼《艺苑雌黄》中说:“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谓永叔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东坡笑之,因赋《水调歌头·快哉亭》:‘长记平山堂上,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盖山色有无中,非烟雨不能然也。”其实上一句已经明说是“倚晴空”的晴朗天气,和苏轼词中的烟雨江南是两种不同的风景。晴天在平山堂上远眺,视野能达到数百里,不存在烟雨迷蒙的问题。不过,江南的山一般不高而层层叠叠,近者清晰而远者朦胧,这或许才是欧词“有无中”的原意。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这一句既是用典,又是写实。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记载:“平山堂前,欧阳文忠手植柳一株,人谓之欧公柳。”欧阳修回想起自己当年出任扬州的往事,修建平山堂,亲手植柳,已经快十年了。时光流逝,当年手植的垂柳现在如何了呢?这个问句,问得深情,表达了对昔日扬州生涯的深切缅怀。杨柳也许是最容易勾起时光流逝之感的树木。《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名将桓温,初为琅琊内史,后因军功擢迁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路经金城,看到自己当年种下的柳树“皆已十围”,于是慨然泣下,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人和树木都敌不过自然的变迁,树木无情,人却会因此伤感。但欧阳修却对时光的飞逝表现得淡定而从容。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这是对刘敞的殷勤赠语。作为前辈和前任,欧阳修在赠别时一反惯例,并不讲那些要勤政爱民的套话。他鼓励刘敞在到任后,不要忘了领略扬州的美景,痛饮美酒,挥毫作文,一展自己的豪情和雄才!“文章太守”,指刘敞,他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

其实这几句也可看成是欧阳修的夫子自道。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欧阳文忠知扬州,建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每暑时,辄携客往游,遣人至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如此诗酒风流,传为佳话。欧阳修本人对于在扬州时的生活也是不能忘怀的。他于皇祐元年(1049)所作的《答通判吕太傅》诗中,便曾深情地回忆当年在平山堂上“一饮千钟”的豪兴:“千里芙蕖盖水平(自注:邵伯荷花,四望极目),扬州太守旧多情。画盆围处花光合(自注:予尝采莲千朵,插以画盆,围绕座席),红袖传来酒令行(自注:又尝命坐客传花,人摘一叶,叶尽处饮,以为酒令)。舞踏落晖留醉客,歌迟檀板换新声。如今寂寞西湖上,雨后无人看落英。”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这两句是对刘敞的劝告:要享受人生的欢乐,还要趁着青春年少啊。不然,你看我现在已是个老头子,精力衰减,对着酒杯都没了兴致。这两句带有调侃的意味,风趣诙谐。欧阳修比刘敞年长十二岁,本年五十岁了,故而自居为“衰翁”。

【评解】

本词上阕写对平山堂的回忆,心驰神往。下阕则劝勉友人趁着还年少,好好享受“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快乐生活。欧阳修的词承继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以相思恨别为主要题材,大多是借用女子口吻的代言词。但是他也有一部分词是以他本人为抒情主体,抒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潇洒风神。这是他的创新之处。后人评欧阳修词在宋词史上的影响,说他“疏俊开子瞻”。这首词正可谓欧词中“疏俊”风格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