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欧阳修诗词选
7582900000016

第16章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敧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

【题解】

这首词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远人的怀念,对思妇的心情和所处环境刻画细致。

【句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分别后,那位远行的人并没有寄来他的消息,他走到什么地方了呢?唐代的李白思念远方的朋友,还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但这位思妇连远人到了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空有满腹相思,也无处可寄。眼前景即心中情。思妇既然满怀着凄凉,那么眼中所见到的景色,也似乎都蒙上一层感伤的色彩。观看景致不仅不能遣怀,反而更使她增加了几分烦闷。其实读者明白,“闷”的真正原因,不是来自“触目凄凉”,而是源于上句的“别后不知君远近”。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刚刚分别的时候,这位远行的人还有书信寄来。可是渐渐地,随着他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路途越来越越远,书信也逐渐稀疏,直到最后完全失去音讯。长路漫漫,这思妇所思念的人又行走在哪一片天空下?对于思妇来说,这问题完全没有答案。她内心的愁苦,也无计释解。“鱼沉”,指无法寄达书信。古人诗词中常称书信为鱼书,典出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水阔鱼沉”,一方面是说没有书信,一方面也暗含江湖漫漫,远人不知何处之意,语意双关。宋人晏殊《寓意》诗:“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也许即是欧阳修这句词所本。但是晏诗语调不及欧词柔婉。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夜深了,风吹着窗外翠竹的枝叶,淅淅不已。在思妇听来,这一声声都似乎是在代她诉说着心中的愁怨。古典诗歌理论有“移情”一说,指人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去。这两句词就是移情的范例。秋风吹竹,本来是属于自然界的客观声响。但由于思妇胸中怀人的愁思,这种客观的声响进入她的听觉后,就仿佛在叙说着她的离恨。而夜深犹闻风吹竹声,且一声声听得如此分明,说明思妇长夜无眠。无眠的原因,自然是对那位不知何处的远人的思念。

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敧”,斜,这里是指斜靠;“单枕”,单人枕头,暗示思妇的孤单。现实中见不到朝思暮想的远人,惟有向梦中去寻觅,以求在虚幻中能得到片刻的团聚。然而这唯一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因为窗外的风声、竹声搅碎了她的梦境。她惘然醒来,发现床前的一盏灯也已熄灭。她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也陷入无尽的绝望之中。梦中寻人而不得,并不是欧阳修的发明。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构思与这首词相同。但是金昌绪的诗毕竟还有黄莺呜叫的春光作为背景,女主人公的口吻带着娇憨的意味。而欧词通过秋夜风声、夜深灯烬这层层铺垫,使得画面渐渐陷入一片黑暗,思妇已无法挣脱离恨的笼罩。

【评解】

这首词写闺中别恨,层次极其清晰。时间顺序上,从日间的“满目凄凉”写到夜晚的风声竹声,又写到夜深梦不成,醒来灯灭。情感顺序上,从没有书信的“多少闷”,进而写到夜闻风吹竹响的“皆是恨”,进而写到连梦中寻觅也不可得。离情别恨,层层转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