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7565800000028

第28章 提高教学技能(2)

笔试部分要多指导做题的技巧。笔试部分的对话填空,短文选择都是一种综合型,但其实也离不开上下文的提示来完成,所以就要在此处多提醒学生解题的着手点。同时也会出现固定搭配,那就得叫学生多记忆了。翻译部分多是先观察后运用的题型,其实都不太难,难的是学生往往没有注意翻译例子中的细节问题,多叫学生注意点就行。

每一次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包括音标的学习。音标在听力中也占有比例,虽然不多但也不可忽视。通过多次呈现让学生逐渐记牢,之后就要进行拼读的练习进行巩固。

在培训的过程中,还有一种能力的培训很重要,那就是“速记”。因为听力速度快,而且只有一次的机会,同时有些听力内容比较长也复杂,为了让学生更有把握应付,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在每一次的听力练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不必着急听出答案,应要求学生先记下所听到的信息,鼓励他们记下越多越好,然后再给些时间整理。当培训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不再给时间整理,而是要求他们边记边选择,适应竞赛的要求。

不断进行小测,提高学生保持警惕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竞赛或考试中,心理素质其实也很重要。多次的小测能让学生不断减少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竞赛中能排除心理因素以便更好发挥自己。

可见,加强辅导训练是培养和造就尖子生必不可少的途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总之,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努力调动尖子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也就是教师的教如何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学。

传统的“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不仅未能使学习好的尖子生获得帮助,还容易使尖子生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的差异不只是反映在少数特殊学生身上,对于多数普通能力的学生也存在照顾差异的问题。一个班上,没有学习能力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即使两个学生在语文上学习成绩相同,其学习能力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可能是基础扎实,有的可能是阅读能力好。至于学习方法、习惯等就会有更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研究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层教学。这既是培养少数尖子生的需要,也是培养提高所有学生的需要。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产生于个别教育的土壤。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可谓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宋代的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始于此。但是从班级授课制问世以来,因材施教一直受到限制。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教师备一次课,基本上对所有学生都适用。但缺点是不能够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基础好的尖子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个班里的学生基础相差较大时,这种“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学生就比较多,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班级授课制制约着“因材施教”原则的发挥,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给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同时提高所有学生能力的最理想状态。在不回避升学问题又能落实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即符合因材施教的传统,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地同时得到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且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化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倡的分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面向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是进行分层教学最终的目的。毕竟,教育不能只为某种人或某类人服务,尖子生要发展,中等生也要发展,后进生更需要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

首先,确立分层教学的分层目标。

学生层次的划分,可以依据考试成绩。应该看到,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一次划分确定层次,但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强调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视学生的后期学习成绩,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递进或降层,以免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

一位语文老师是这么做的: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困生应该要求他们掌握语文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最初步的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尖子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知道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让各层次的学生确立各自的奋斗目标。

在科学分层分组,落实教师责任的基础上,要把工作重心放在辅导环节,主要是两个层次:一是做好综合多个学科的分层辅导。二是做好单科分层辅导。辅导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认真做到“三个结合”,即学法指导与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智力因素的挖掘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相结合;心理辅导与人格健全相结合。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突出对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在方法指导和学业辅导关系上,突出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心理辅导与人格健全方面,更强调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其次,抓住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课堂分层落到实处。

备课分出层次。在依据大纲、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尖子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配备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尖子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学困生能回答,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尖子生回答,增加他们的愉悦感。

讲课分层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尖子生,我们应时刻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例如:

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尖子生不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而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对普通学生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知识,做到稳步推进。这样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评价的需要,能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作业分层练习。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一般布置基础题。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尖子生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尖子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尖子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课内外分类指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方法、习惯,激发兴趣、意志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因人而异。普通学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内容,但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尖子生要指导他们横向拓宽,夯实基础,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考核分层次,鼓励异步达标。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表扬是人生路上的阳光,是促使青少年进步的兴奋剂,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阶梯。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在评价中也应采用分层评价考核。分层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注意好话多说,多加鼓励”。

简言之,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张扬,更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舒展,也更有利于尖子生综合能力的发挥。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且,也是把普通学生乃至学困生培养为学习尖子生的重要技能。

那么,如何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呢?最主要的就是八个字:教不越位,学要到位。

一、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了条件讲矛盾的转化,就是主观唯心论。“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条件,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因此,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

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既到位、又不越位呢?我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1.引趣精妙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

课堂引趣,一是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或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迷设障等,但不能冗长。二是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例如:

在数学课上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教师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任意写分数,进行笔算,得出分数值,并记录下计算的结果。上课时,师生打擂台,学生报分数,教师判断结果。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又如:

数学老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教师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和轻快的音乐把儿童带进这样的故事场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2.设问精当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