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老师对宋婷一直十分关心。从高三开始,就把她作为争夺省、市状元的对象进行培养。学校有一个非常好的育人环境,校风、教风、学风都不错,这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学校在高考前半年为了使她能更安心地学习,专门拿出一个办公室给她使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也都向她提供各种资料和习题。
宋婷的成绩一向优秀,每次考试,她总能超出第二名四五十分。对于学生的成绩,我在学期初就印制了一份“自我超越图”,内容包括各科成绩和总成绩的变化状况。通过这个图表,老师、家长和学生就能够全面了解学习变化的情况,从而便于“因材施教”。
对于尖子生的培养,我们主要采取“磨尖”、“治拐”的方式。“磨尖”是对尖子生而言,就是要使他们各科成绩拔尖;“治拐”主要针对学习一般的学生,也包括存在“拐子”科目的尖子生。对于学生的成绩,每次考试后,各任课老师都认真分析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科目,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找其谈话,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宋婷的语文有一段时期成绩总不太突出。她对语文的学习也存在一些看法,有时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不愿接受,不愿去记,认为这些东西都没多大意义。为此,语文老师就耐心做她的工作,使她认识到:尽管现在的高考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急需改革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高考就是一种竞争的公平考试,你必须去适应它,不要因为自己对这个事物存在不同看法,使自己在考试中吃亏。宋婷欣然地接受了语文老师的建议,此后,她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复习,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心理素质的调整是成功的关键。特别是考试前心理的调整尤为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都不利于取得好成绩。宋婷在学习中也曾有过挫折。大约是6月份的一次模拟考试,她最拿手的数学考得很不顺利,考完后有同学跟我说,宋婷数学没考好,哭了。我马上打电话到她家,让她家长去安慰她,开导她,不要因一门考试失误而影响后面几科考试,甚至影响以后的学习。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开导,宋婷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及时稳定了情绪,结果成绩出来后,仍是第一名。通过这件事,我鼓励她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心态平衡,正常发挥,一定能考好。
在高考前,我们对学生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排除焦虑,要求他们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考试,最重要的是要自信,轻装上阵,进入最佳考试状态。在考前,我们还争取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在高考前不要对子女施压,更不要让亲朋好友过多关心他们的成绩。特别是对于宋婷等尖子生,在充分征求学校、老师及其本人的意见后,考前一个月,我们给予他们更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自主选择,不论什么课,只要自己觉得掌握了,就可以不在教室听课,可以自己到办公室看书、复习,以免造成浪费时间及思想上的紧张。对老师也提出要求,不要在这段时间对他们提出什么学习上的要求,因为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的话的,以免影响学生情绪。我想,正是我们在平时和考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宋婷在高考中才发挥出了真实水平。
后来,她如大家所愿在高考中成了本省“状元”。
案例中这位学生能成功,因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教师对她考试心理和考试技能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应对考试呢?
1.指导学生在考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许多学生的焦虑状态是随考试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如果平时注意对知识的积累、掌握,考试前又作系统、科学的总结,对考试能做到“胸有成竹”,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消失。
2.注意考前的用脑卫生
不少学生平时学习努力不够,考前便临时抱拂脚,加班加点地学习,睡眠、休息的时间减少,而且平时参加的户外活动也取消了,一门心思地想在考前多往脑中灌些东西,结果便是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随之而来,这样的身体状况如何能应考呢?
人的生理活动都是有一定的节律的,无论是体力、情绪还是智力活动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不仅每月有高潮、低潮,每天也有相应的高潮、低潮,晚上10点以后人体内的各种功能都处于最低潮,比如,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惰性增大,记忆力也减退,所以考前的适当休息有利于考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减少焦虑的产生,因为在身体不适、疲倦时容易产生焦虑。
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除了要注意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外,保证营养的供给也是很重要的。考试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消耗的能量比平时多,所以考生应多吃些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的食物,如肉、鱼、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有充分的体力。
3.正确看待考试
考试是对考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一种测试。在目前升学、就业都需要通过考试来选拔的社会中,考试在学生心目中无疑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比如,他们普遍认为,考不好就不能上好学校,上大学;考不好就不能得到我喜欢的工作;考不好以后就没有什么前途。对考试所导致的对未来前途的担心使得考生考试焦虑状态加剧,于是,本来会做的题不会做了,该得的分也丢了,于是,前途便真的“黯淡”了。其实,有理智的考生都应知道,考试中想这些问题只会影响考试成绩。所以,指导学生考试时能够专心致志地做题,不去想“我会得多少分”之类的结果反而会好一些。
还有的考生将考试分数看得过于重要,认为考试分数不好便是低能、笨,结果是越紧张越考不好,越考不好越紧张,恶性循环甚至造成考生出现种种身体不适,如头痛、腹痛、腹泄等,以致不能顺利完成考试,这也是不理智的作法。
4.向消极的自我陈述挑战——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
一般而言,自信、个性坚强、乐观的人较少受到考试焦虑的扰乱,而缺乏自信,易受暗示的学生则处理不好焦虑问题,往往不能正常发挥其水平。
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会有以下两种行为方式:自我讲述一些消极的事情(或向自己提出一些威胁性的问题);对这些消极的自我陈述作出身体反应。
有考试焦虑心理的考生,一般都在考前复习阶段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复习迎考,思绪总为与考试有关的消极因素所困扰,如我肯定考不好了,要是不及格该怎么办?考不好该多丢人,我真是没用,老也考不好等等。这些话有时是与别人说的,意在发泄、逃避,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讲的。这些消极的陈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预料自己在考试中得不到好成绩;(2)过分夸大成绩不好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3)转移对考试行为的注意力;(4)严厉地进行自我责备;(5)对自己的能力、价值表示怀疑;(6)不相信自己的目标可以达到。
诸如此类消极的陈述,不仅导致考生考前情绪低沉,而且还会引起体内的保护性反应,产生生理上的不适,如头痛、腹泻,更为糟糕的是,这些自我陈述具有“自我实现”效应,即假如某人期待某一事件或结果出现,那么这种期待可能会促进这一事件或结果出现。一位教育专家在视察一所学校时,向班上老师指出他认为班上最有发展前途的几位学生,后来这几位学生果然都很有成就,而事实上专家所指定的学生是随意的,但由于教师对专家的崇拜心理,相信专家的预言,对这些学生的行为有了积极的期待心理,终于这些期待都变成了现实。社会上有些封建迷信就是通过这种期待的自我实现效应实现的,如巫师预言某人在10日内必有祸事,该人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提心吊胆,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便发生许多行为偏差,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便发生了,若走在马路上神思恍惚,便有可能发生车祸,于是预言便“灵验”了。
同样,如果考生在考试之前便预言自己不会取得好成绩,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便会使考生精神萎靡不振,本来该用于复习的时间却在忧虑、担心考试结果,整日为对考试结果的消极期待所导致的忧郁情绪所左右,在这种情绪状态中哪里还会有精神和心思复习功课呢?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在情理之中了。而且,考生本人也为自己胡思乱想、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而感到心烦意乱,于是无意之中便实现了自己的预言,真的“考砸”了。
所以,教师必须想办法避免考生在考前出现这种消极的自我陈述,因为它是考试的大敌。
首先,教会考生留意自己的消极陈述。有许多考生在考前经常会对考试作消极的期待反应,久而久之对这类消极的自我陈述便习以为常,根本没有意识,于是知道要考试之后便对结果作消极的期待,消极的期待导致不良的考试成绩,而不良的成绩肯定了考生本人的消极期待,从而也加剧了对下一次考试的消极情绪,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学生不健康的应试心理状态。要想解除这种状态,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觉察自己进行的消极自我陈述。
一般的情绪反应都伴随有一些肌体、肌肉反应,如高兴时手舞足蹈,害怕时手脚发凉,浑身颤抖,所以若在考试之前,考生出现神经性的倒胃、恶心、面部肌肉僵硬等症状,那便预示着消极自我陈述的开始,这时候只要稍作努力,就能把这些消极的陈述用语言表现出来,如“我肯定考不好”,“我每次考试都考不好”,“没有好好复习,到时一定会紧张”等等。这样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指导考生向这些消极的自我陈述挑战。考生在明白自己的消极情绪对考试造成的负效应之后,就可努力让自己从这些消极的自我陈述的包围中走出来,如对“这次我肯定考不好”之类的陈述,可指导考生自问“我一定考不好吗?”“我真的如此糟糕吗?”然后自己否定这些消极态度,“这不是真的,除非我一点也没有准备”,“只要我好好复习了,就不会考坏”,“我的运气不会那么坏”……经过这样的对话练习,便可克服考前出现的消极陈述。
5.放松训练
上面我们已提到,消极的自我陈述往往伴随有一些紧张的身体反应,如胃肠痉挛、腹痛、头痛、脸部、肌肉颤抖等,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消除这些不利的身体反应也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有效途径,放松训练便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以供教师在指导考生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