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
7493400000247

第247章 清朝(1)

吴三桂乞降借清兵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明末农民大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大军给明政府以致命的打击。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正月,闯王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三月,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也不复存在了。

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斗争并没有停止。崇祯临死前留下遗言,命朝中文武继续与大顺军为敌,歼灭逆贼。这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进了起义队伍。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为明朝覆灭,从此天下就太平了,包括李自成在内也难免产生骄傲和轻敌情绪。这时候,雄踞在东北的满族贵族,对关内早已垂涎三尺,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他们积极准备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明朝总兵吴三桂。他是辽东人,出身豪门官僚。关外是虎视眈眈的清兵,关内是风卷残云的农民军。何去何从,吴三桂犯难了。山海关坐落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它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天然的险要地势,使山海关享有“天下第一关”的美名。为抗击清兵,明朝在这里建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连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也没能踏上这块土地半步。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三万精兵镇守这里,就犹如掌握了京城的东门锁钥。山海关的有利地势,使吴三桂落到了历史天平上的砝码地位。

李自成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3月底,派唐通携带白银4万两,黄金千两,以封官许愿的敕书去招降吴三桂,此外,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从京城给他写来了劝降信。而清军方面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吴三桂的诱降,吴三桂的舅舅,叛将祖大寿从清营屡次给他写信,又是威逼,又是利诱,搞得吴三桂心里痒痒的。经过再三权衡,吴三桂决定投降农民军。

4月初,吴三桂率部进京谒见李自成,抵达沙河驿时,突然遇到从京城里逃出来的家人。事情陡然有了变故,听说自己的爱姬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抢去占为己有。陈圆圆原是苏州一带的名妓,风姿绰约,且能歌善舞。吴三桂已纳她为妾,非常宠爱她。听说她被掳走,吴三桂气得直发疯,他火速赶回山海关,袭击农民军。李自成一怒之下,于1644年4月13日率领六万大军,押着吴襄,从北京亲自率军东征。

吴三桂区区三万之众,无法同久经战阵的农民大军相抗衡,更何况这次是李自成亲自出马。农民军的浩大声势震慑着整个山海关城,一向以勇猛著称的吴三桂心惊胆颤了,决定降清。

4月15日、19日,吴三桂两次向清军发出求救信,表示了为替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甘愿降清的心愿。清军统帅多尔衮早已率兵从沈阳向关内进发,途中接到吴三桂的信,心中大喜,立即驱兵疾进。两支军队一拍即合。吴三桂为表白投降的“诚意”,亲赴清营,向多尔衮跪拜称臣。按习俗,二人歃血盟誓,吴三桂的顶发随着起落的剃刀被剃落下来,一会儿功夫,他就由大明将领摇身一变为大清臣子。

大顺农民军放松了警惕,一点也不知道吴三桂已与清军联手。局势非常危急。

吴三桂像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农民军排下一字长蛇阵,吴三桂的兵一冲来,他们便张开两翼迅速合围,以优势兵力对吴军实行三面包围。吴三桂陷入重围之中,左冲右突,拼死奋战,一层被冲破,又被一层围住。突然,天色变暗,狂风大作,尘沙蔽天,刮得对面不见人。农民军顶着大风奋勇冲杀,人人血战,呼喊声与狂风的怒吼声混杂在一起,如雷鸣暴雨。从上午打到中午,双方难分难解,吴三桂渐渐招架不住,农民军也锐气骤减。

狡猾的多尔衮隐蔽在阵后观战,看时机已到,下令出击,以逸待劳、蓄锐待战的清军,万马奔腾,如离弦之箭冲向农民军。农民军猝不及防,被这突然出现的铁流冲开了一道缺口。农民军首次见到这些带发辫骑兵的奇异打扮,不免有些吃惊。已经疲乏力衰的农民军,抵挡不住清军铁骑一个劲儿的猛冲猛杀,死伤累累,阵势混乱。吴军喘了一口气,又重整旗鼓,疯狂反扑。李自成想重新组织兵马,稳住阵脚,但已来不及了。他的部队已经崩溃,如潮水般地后退下来。连勇敢善战的刘宗敏,也被乱箭射中,身负重伤。李自成仰天长叹一声,率军撤退。

震惊一时的山海关大战,以清军联合吴军之大胜而告终。从此,清军长驱直入,声势浩大的农民军大势已去。

李自成率败军从山海关退回北京,匆忙登基后,便不得不告别占领了四十多天的北京城,向陕西撤军。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像一头急红了眼的猎犬,紧追不舍,成了镇压农民军的急先锋,为清军夺取全国政权出了大力。

清朝定都北京

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建州。十六世纪末,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四方征讨,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起后金汗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并在几年之内攻占了辽东的大部地区,迁都至沈阳。崇祯九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即皇帝位,继续攻击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夺得松山、锦州等地,明朝在关外仅存宁远一城,至此,清朝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入主中原的实力。

八旗兵特有的兵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农民军李自成部进军北京,向明王朝发起总攻击。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摄政王多尔衮感到时机成熟,遂于这年四月率大军西进,准备乘战乱伺机夺取明朝天下。此时李自成农民军已经攻克北京,明亡。原明平西王吴三桂据山海关降清。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和吴三桂军联兵在山海关内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农民军溃退回京。多尔衮于当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统马步兵一万隶之。第二天即向北京进军。

清军及吴三桂部在西进京师的途中发布榜文告示,宣传“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多尔衮也极重视部队的政策与纪律,向诸将提出:“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清军的这种做法消除了许多汉族官僚地主的疑惧,因而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五月二日,多尔衮率军到达北京,此前李自成已领人马全部撤离京城,京城的官民开城门迎接清军,一些人家门前还摆花焚香以示欢迎。这样,清军兵不血刃,轻易地占领了北京这座故明都城。

入关后的清军把大顺农民军看作自己的主要敌人,进京后立即马不停蹄地继续深入攻击围剿。而对故明势力,清方则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政策。多尔衮在进京第二天即宣布,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紧接着,又下令军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发丧安葬,以收笼人心。在清军的政策攻势下,直隶和山东、山西等地的大批官僚士绅归顺清朝,清朝在京畿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初步巩固。

摄政王多尔衮在占领北京后就以北京作为对关内军事、行政发号施令的指挥中心,常驻下来。但由于清朝未成年的皇帝顺治帝和朝廷班子还在盛京,北京此时还不是清朝的正式首都。五月十五日,聚集在江南的明朝官僚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继承明朝的系统。南明王朝的建立,无疑是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正统性的一种挑战。多尔衮的对策,一方面是在军事上积极打击南明势力,一方面是在政治上竭力证明自己的合法正统性。积极组织迁都,也是这种努力之一。

陈圆圆像清朝贵族中一部分眼光比较短浅者并不同意迁都北京,他们或拘于传统,或由于利益根基已深植于辽东,不愿离开辽东的老根据地。英郡王阿济格就曾建议:“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但多尔衮却坚持迁都以图进取的方针。七月,黄河以北地区大部占领,多尔衮就派辅国公屯齐喀等带着请迁都的奏章去盛京迎接顺治帝。顺治帝于八月十一日葬太宗皇太极于昭陵,二十日车驾起行。九月十八日,顺治帝抵达今通县,多尔衮率诸王、贝勒及文武群臣至通州迎驾。十九日,顺治帝至京师,自正阳门入宫。

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在北京行登基登基礼。顺治帝在上年已经行礼即位,但那只是东北一隅的皇帝,这次占据着盛国都城,行礼是表明要君临天下,因而特别隆重。顺治帝亲至南郊,祭告天地,读祝文,宣布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十月初二,顺治帝准孔子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仍袭封衍圣公,兼太子太傅,表达了新王朝对儒学圣教的尊重。初十,顺治帝于皇极门向全国颁即位诏书。诏书除宣布自己作为天下最高君主的毋庸置疑的合法性之外,还提出五十五款。其主要内容有:加封亲王宗室及满洲开国功臣;察叙满洲将领及入关后降顺之文武官绅;赦免十月初一日以前的罪犯;加恤出征兵丁;地亩钱粮俱照前朝原额,而加派辽饷、新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减免;大兵经过地方免征正粮一半,无大兵经过者免三分之一;各直省拖欠钱粮,自五月初一以前,凡未经征收者尽行减免等等。

在颁即位诏的同一天,顺治帝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以后几日又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晋阿济格、多铎等为亲王、郡王。在这一系列庆典完成之后,清廷又于十九日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征大顺军;于二十五日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南讨南明政权。此时,清朝统治者的野心已经十分明确,就是要统一全中国。

皇极门清朝迁都北京,顺治帝在北京行定鼎礼,标志着清朝政权在中原地区统治的初步确立。尽管清朝统治者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真正统一了天下,但其新的统治中心北京地区却一直是相当巩固的。北京作为清朝的首都,也就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清朝灭亡,二百多年中始终没有改变地位。

大顺政权的覆亡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大顺政权撤离北京前,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草草完毕后,便吩咐全城军民,各自出城避难,并放火焚毁了明代宫殿和各门城楼,开始撤离北京。他们严守纪律,日夜兼程。但不出十天,清兵在庆都追上大顺军,双方交战,大顺军饥疲交迫,士气不振,败退下去。接着又在今河北正定与清军相遇,交战失利,只得退入山西境内,清军也马困人疲,不得不退回北京附近。

在太原,李自成亲自召见陈永福,授以防御之计,并对山西一带的防务做了具体的部署,便自己率大部回西安,积极准备反攻。而清军入京后,也加紧为大举进兵做准备,前期的一个主要工作是招抚农民军。不久,山西北部的一些大顺将领便投降了清军。大顺军加紧防御太原,他们处死了明宗室千余人,又把大批明朝官绅押往陕西,以防内患。九月十三日,叶臣等统率清军进抵太原城下,但因防守坚固,无法突破。二十天后,清军调来“西洋神炮”,轰破西北城角,城垣毁塌数十丈,清军蜂拥而入,大顺军大败,守将陈永福也投降了清朝。清廷又令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等由北京出发,准备先攻陕西,取西安,另一支部队则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等统领南下进攻江南。

李自成陵园与此同时,大顺军于河南今河南泌阳做了局部反攻。十月十二日,大顺军两万多人,连克数城,击毙清军提督金玉和,直扑怀庆。清廷闻讯大惊,遂改变进军南京的计划,命多铎先救怀庆,再取潼关,与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队不久抵怀庆,大顺军兵力不足,主动撤退,多铎乘势追击,于十二月二十二日进抵潼关。当时,李自成将主要的防御精力投在陕北,以防由蒙古取道而来的阿济格军,此时,就不得不抽调驻守该地的部队,由刘宗敏带领赶往潼关。

十二月二十九日,潼关战役打响。刘宗敏先战不利,李自成便亲率部队参战,遭多铎部八旗兵全力反击,损失甚重。次年正月九日,清军调来攻坚利器红衣大炮,轰击潼关,然后大举进攻。大顺军尽力反抗,并派骑兵迂回至清军阵后突击,均未成功。十二日,潼关镇守将领马世耀以七千余人伪降,清军占领潼关。当晚,马世耀派使者密告李自成,被清兵截获。次日,多铎假说打猎,于潼关城西南十里的金盆坡埋伏军队,随后又声言举行宴会,将马世耀部军械全部解除,尽杀七千多大顺官兵。

在北线,阿济格已至陕北,占领了米脂,将李自成故里居民不分老幼,全部屠戮殆尽。随即进兵西安。李自成在两面夹攻下,带主力退回西安。正月十三日,又决定放弃西安,取道蓝田、商洛地区向河南转移。临行前,李自成命权将军田见秀将留下粮食等全部焚毁,但田见秀却以“秦人饥,留此米活百姓”之由,偷偷留下,尽焚东南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