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陈书》,均为姚思廉所撰。梁代的历史,曾由沈约、财兴嗣、裴子野和杜之伟、顾野王、许亨等在梁陈两代先后受命编撰。陈朝许亨写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谢吴写成《梁书》四十九卷,陈代何之元和隋代刘璠各成《梁典》三十卷。陈代的历史,傅纟宰、顾野王等都曾受命编撰,陆琼著有《陈书》四十二卷。姚思廉的父亲姚察在陈初曾参与梁史的编撰,入隋后,又于开皇九年(589年)受命编撰梁陈两朝的历史。《隋书·经籍志》著录姚察曾撰有《梁书帝纪》七卷,《陈书》二卷。姚思廉正是继承父业,兼采众家来完成《梁》《陈》二书的。他曾说“《梁》《陈》二书本多是察之所撰”,尤其是《梁书》,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姚察所撰的。姚思廉在唐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受诏修撰两朝史,贞观十年完成。《梁》五十六卷,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
《隋书》,魏徵受诏总加撰定,参加编修此书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唐是继隋之后而建立的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唐初的统治阶级非常注重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与大臣们曾一再地反复研讨过这一问题。魏徵在主修《隋书》时,在撰写其中本纪之“后论”,志之“序”,列传之“后论”时,将修史与求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贞观十年,《隋书》先修完成以后,魏徵还向太守上了一封奏疏,集中阐发了他从隋朝兴亡史中总结出来的治国之道。《隋书》先修成帝纪列传,后中入十志,无论是纪传还是志,都成于众手,到宋初,所题撰修人姓名已很不一致,宋天圣二年(1024年)刊刻《隋书》时,纪传部分题魏徵撰,志的部分题长孙无忌。《隋书》八十五卷,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自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诏禁绝私撰史书,至唐朝,官修史书就成为定制。此后,所谓纪传体的正史大都是由封建政府掌修,私家著述的越来越少了。宰相监修国史也成为此后历朝定制。
玄奘西天取经
玄奘原名陈袆,法号玄奘。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生于河南偃师。其父陈惠,曾任江陵县令,后解职归乡里。隋代崇尚佛教,陈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玄奘之兄长捷在洛阳净土寺为僧。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陈袆也在净士寺剃度为僧。因隋末战乱,河南百姓大批流入长安,唐王朝建立前后,又将流民转移入蜀。玄奘与其兄先随流民至长安,居长安庄严寺,后又随流民入四川,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抵成都。玄奘与兄在定慧寺研读佛经。玄奘研读佛经五年,于武德七、八年(公元624—625年)两年间,离开成都,至荆州天皇寺与僧众研讨佛经,半年后又北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访问各地著名高僧,钻研各派学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奘返回长安。在多年研读佛经的过程中,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译本缺乏,而各译本舛错很多。为了解经典真义、寻求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唐太宗即位后,宰相萧曾奏请太宗令玄奘住庄严寺,被玄奘拒绝。玄奘上表太宗,要求出国取经,“有诏不许”。其年秋季,关中发生灾荒,唐王朝允许“道俗(可)随丰四出”至各地就食。玄奘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乘机出国求法。他途经秦州、兰州,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准备从这里出发,通过西域出国。在威远法师的协助下,出了凉州,风餐露宿,到了瓜州(今安西)。
我国与西方各国的交通,出玉门关,横过沙漠以后有两条路:一条是北路,沿天山南麓向西过葱岭;另一条是南路,沿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进入中亚地区。隋末战乱,南路废弃,玄奘大体走的是北路,即从瓜州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一线。玄奘在瓜州结识了西域人石陀,并请他做向导,又得到瓜州老人送给他的一匹瘦马,马虽瘦,但是它曾经往返瓜州、伊吾十余次。玄奘从瓜州出发走了50多里,绕过玉门关,再向西北,进入莫贺延碛(安西至哈密间的沙漠),此时向导已跑掉。玄奘在800里的沙漠里走了两天,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他在慌乱中竟将仅有的一皮囊饮水失手倒在沙漠里,他打算折回取水,走了十几里,想到自己所立“不到目的地,绝不东归一步”的誓言,便掉转马头,继续西进。走到第五天傍晚,终因连日滴水未沾,昏倒在沙漠中。幸而离绿洲不远,清风吹过,人有了精神,马也站立起来,老马识途,奔向水源,才摆脱困境。两天后到达伊吾国境。玄奘在伊吾国停留10余日后抵达高昌(新疆吐鲁番以南)。高昌国王文泰亲自出迎,并请玄奘讲经。玄奘在高昌停留两个月。离开时,高昌王送给他黄金百两、银3万两、绢500匹、马30匹、和尚4名、人夫25名。并书写25封介绍信,请沿途国王关照。玄奘非常感激。玄奘一行从高昌出发,经阿耆尼国(新疆焉耆)、屈支国(新疆库车),抵达碎叶城(原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在这里谒见了西突厥肆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之子。统叶护可汗已于贞观元年死)。由于肆叶护可汗给诸国国王写信,要他们保护玄奘,因此,玄奘顺利地通过吐火罗(今阿富汗境内)等国,进入南亚次大陆。玄奘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离开长安,翌年夏季抵南亚次大陆长途跋涉近一年之久。
皇泽寺大佛窟玄奘经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瓦尔品第地区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的耶因陀罗寺,与名僧研讨佛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抵达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方)从一老婆罗门学习经典。一月后,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境的罗兹普尔地方)的乐寿寺学习经典。贞观四、五年(公元630—631年)间玄奘在印度北部游学,行踪所至,巡礼佛教遗迹,学习佛经。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月初,至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印度北部比哈尔邦巴特那以东55英里的巴腊贡)留学,师事戒贤法师。戒贤是著名的佛学家,年老久不讲学,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这里学习5年,成为第一流佛教学者。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春玄奘辞别戒贤,周游五印度(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玄奘经孟加拉国的西南部至三摩怛吒国(今恒河口支流胡格里河与鲁甫拉纳河汇合处西岸的塔姆努地区),沿印度半岛东岸至印度南部克里希纳河口处。在这里遇苏部底、苏利耶二法师,遂向二师学习佛法。以后继续南下,至马德拉斯以南地区,这是玄奘游五印度之极南之地。原准备从这里出海去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闻其国内乱,遂放弃前往,改为取道西印度,再返回中印度。于是北上,渡克里希纳河、纳巴达河,至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这是玄奘所至极西之地。后经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德、克什米尔西南查谟地区,从此向东南行,返回那烂陀寺。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戒贤命玄奘为诗寺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其时正值小乘佛教大师师子光在该寺开讲《中论》、《百论》,反对大乘佛教唯识之说。玄奘著《会宗论》、《制恶见论》,进行驳难。这时戒日王(当时称霸五印度的是普西亚布蒂王朝的戒日王,其直接统治的是羯若鞠国、都城曲女城,在今恒河西岸的卡脑季)遣使至那烂陀寺,嘱戒贤法师派寺中高僧和小乘佛教大师般若鞠著《破大乘论》,展开学术辩论。当年秋,玄奘沿恒河至羯朱温罗国(今恒河以北的拉杰马哈尔地方)会晤当时在该国的戒日王。戒日王对玄奘备极尊敬。玄奘颂扬唐朝功业,戒日王即遣使至长安,为我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正式建立邦交之始。戒日王对玄奘所著《制恶见论》极为赞赏。乃决定在曲女城举行辩论大会,通知五印度各国不同宗教、不同学派的僧徒齐来集会。玄奘“自冬初,共(戒日)王逆(恒)河而进,腊月方至会场”。会前,计到印度18国国王,佛教大、小乘派教徒3000余人,婆罗门教及“尼乾外道”2000余人,那烂陀寺也有千余人参加,加上观礼者,“尔时四方翕集乃有万数”。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初春,学术辩论大会开幕。仪式极为隆重,戒日王恭请玄奘为论主。玄奘以《制恶见论》为主要论题,讲论完毕,由“那烂陀寺明贤法师读示大众,并别令写一本题会场外,示一切人:‘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辩论结束,戒日王与18国国王纷赠财宝珍物,玄奘一概辞谢。按照印度传统,举行辩论胜利仪式,请玄奘乘坐庄严大象,由大臣护卫,巡行宣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18国来无敢论者,普宣知之!”于是万人腾欢。玄奘从此名声震撼五印度。戒日王又请玄奘参加其所举行的第六次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玄奘向戒日王辞行,踏上归国之路。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玄奘携带大量佛经从那烂陀寺向西北行进,过印度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进入阿富汗加兹尼北40英里的喀布尔河流域,折向西北,从原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南部瓦汗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喀什专区的塔什库尔干县。接着北行,至英吉沙、疏勒、喀什,折向西南,至于阗国(今新疆和田)。玄奘在于阗国,遣人随商队往长安上表朝廷,报告私往印度求法,历览周游17载,还达于阗的经过,听候发落。8个月后,奉唐太宗敕令,即辞别于阗王回归。玄奘本欲经高昌国返回,因闻高昌王文泰已死,遂中止高昌之行,改从天山南路回国。玄奘从和田、经且末、楼兰,辗转抵达沙州(甘肃敦煌)。唐太宗此时在东都洛阳,敕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龄使有司迎待。玄奘接近长安已近年终。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行抵长安西郊漕上,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长安县令李乾前往迎接。二十五日入长安。玄奘于二月初一在洛阳谒见唐太宗。太宗广询在外情状,并力劝玄奘还俗辅政,玄奘固辞乃止。玄奘请求敕许在嵩岳少林守从事佛经翻译,太宗不许入山,乃令在长安弘福寺禅院译经,一切由宰相房玄龄安排。三月初一,玄奘返回长安,入居弘福寺,筹备译场,五月准备就绪,即开始译经。
玄奘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开始,整整19年一直全神贯注地坚持译经。他每天早晨都规定好进度,白天没有译完,夜里一定补上。在19年中,平均每年译经70卷,而最后4年,提高到年译170卷之多。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冬,完成了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大的《大般若经》,600卷。在19年中,玄奘共译经论74部,1365卷。
玄奘的另一伟大贡献是著《大唐西域记》12卷,10余万字。这是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弟子辩机执笔,但其内容则是玄奘在17年游行中有意识随时采访搜集而来的。这本书对于中亚印度各国的山川、气候、物产、人情、风俗以及古迹传说等,做了忠实的记录。《大唐西域记》不仅是古典的游记,而且是一部记述中亚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所以英、法、德、日等国,都出版了这部书的译本。
玄奘晚年体弱多病,上表高宗请准在距京师较近的玉华寺译经。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夜半,玄奘在玉华寺与世长辞,终年65岁。玄奘逝世的消息传至长安,文武百官以及僧俗人等莫不悲悼。高宗为之罢朝数日。三月十五日高宗下敕:“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玄奘遗柩还京,“安置慈恩寺(原弘福寺)翻经堂内,京城道俗奔赴哭泣者数百千”。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遗嘱,葬于浐水之滨白鹿原。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高宗下敕:徙葬玄奘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
北宗神秀
僧人神秀,姓李,汴州尉氏(今在河南)人。小时候读遍了经史,隋朝末年出家当了和尚。后来遇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僧人弘忍,以在一地讲禅为事业,于是赞叹佩服地说:“这真是我的老师啊。”便前去侍奉弘忍,专门干些打柴提水的杂事,以求取他的佛道。
这之前,在后魏末年,有僧人达摩,本是天竺王的儿子,为了护卫国家而出家,进入南海,得到禅宗的妙法,说是从释迦传来的,有衣钵为证,世世代代相传授。达摩带着衣钵航海而来,到了梁,拜访武帝,武帝问他有作为的事,达摩不高兴。又去魏,隐居在嵩山少林寺,中毒而死去。那一年,魏的使者宋云从葱岭回来,看到这件事,门徒挖开坟墓,只有衣服、鞋子而已。达摩传法给慧可,慧可曾经砍断他的左臂,来求取佛法;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