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三明境域各县设立管卷室,管理政府机关的文书档案。1951年,永安地委、永安专署档案管理工作由秘书处负责。1963年4月1日,设立三明专区档案馆、三明专区档案管理局(局、馆合署办公)。1992年,馆藏档案案卷8913卷。其中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声像档案达4000多卷,资料发展到1.3万册。为便于档案的查阅利用,还编制各类检索目录800多册,裱糊破损档案8万多页,整理民国时期档案900多卷,编写参考资料和文件汇编10余种,100多万字,向社会开放档案5400多卷。2012年,市档案馆共接收23个全宗档案5536卷、2426件,照片档案737张,资料506册。
将乐县档案馆,共接收县委办、县民政局、县卫生局等20个全宗档案2880卷、2866件。
7.党史研究
1982年1月,三明地委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内设办公室;1983年5月,改称为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986年,市党史委与抚州地委党史办合作编纂《闽赣省党史资料丛书》。1987年8月,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改称为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90年1月,改称为市委党史研究室。1986~1990年,市、县党史工作部门共编印《党史资料》
专辑34辑。1991~2011年,市党史研究室先后与有关部门合作,编撰出版《中国共产党福建省三明市组织史资料》、《三明市大事记》、《中共三明党史人物》、《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
等数十种书籍。2012年,市党史办编撰出版《三明市重要革命遗址通览》、《永安抗战文化史料丛书》等党史书籍。
8.地方志
三明境域旧志三明境域自宋代始已有编纂县志,历经元、明、清迄至民国,各县累计修纂县志66部。最早的为北宋庆历四年(1044),由宋咸主修的《尤川志》。影响最大的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宁化李世熊主纂的《宁化县志》,曾被誉为“天下名志”。
新方志编纂1985年5月,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作为市政府属下的方志工作职能部门。1989~2005年,全市方志系统,共完成11部市、县两级的新方志(约1883万字),12部乡(镇)、村志,79部专业分志,14部部门志编修和出版;整理点校8种旧志,约260万字。至2012年,尤溪县方志委完成新编《尤溪县志》续志的编纂出版。将乐、泰宁、沙县、永安、建宁、梅列、宁化完成续志的修改和审验工作。
综合年鉴编纂1988年,宁化县方志办开始着手编纂综合年鉴,为福建省地方志系统第一家。至2005年,全市共有个县(市)开展综合年鉴的编纂工作,共编纂出版综合年鉴1部。三明市本级从2007年开始综合年鉴的编纂工作,至013年,已连续编纂出版7部;全市12个县(市、区)已有1个开编年鉴,并进入常态化编纂状态。
市情丛书编纂从20世纪80年代末,各县(市)方志委相继编纂一批地情丛书。至2012年,市、县(市、区)两级方志委共编纂出版的地情类丛书近30多部。其中,由市方志委编纂正式出版的地情丛书有《三明概览》、《三明历史名人》、《三明名优特产》、《三明姓氏考略》、《三明客家纪略》、《三明风光览胜》、《三明地名纵横》7部,内刊出版的有《三明之最》《三明市情大观》2部。
9.“三明市情网”站建设
2004年6月1日,市方志委与市信息中心合作,建立“三明市情网”站。2005年11月8日,改版“三明市情”网站,对内容栏目进行创新和充实,加强分类检索功能,补充最新资料。从2005年4月起,“三明市情”网站的动态点击率名列全市机关网站首位,并一直保持领先位置,2012年,“三明市情网”设有市县志书、综合年鉴、市情丛书、旧志、政策法规、业务辅导、学术园地等栏目。
10.文史资料征辑
1982年2月,市政协增设文史工作组,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编写工作。至1992年,全市共编辑印发《文史资料》
2辑。其中,《三明文史资料》10辑。1994~2005年,市政协文史部门编辑出版《三明文史资料》专辑---《金湖奇葩》、《南下风云》、《崛起》、《时空留痕》、《中国南方“金字塔”》、《三明宗祠集萃》、《三明摩崖石刻》等。2012年,市政协文史部门开展《忠山十八寨》一书的编纂和《三明政协工作纪事文集》的征编工作。
11.涉台文物保护
2012年,三明市正顺庙、万寿岩遗址等132个文物点入选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公布全省涉台文物保护名录。这些文物点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及69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三明市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的有五大类。其中,古建筑80处,古墓葬12处,古遗址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0处,石刻及造像1处。
五新闻传媒
1.广播电台
1950年底,永安专署成立人民广播收音总站,负责对各县广播收音站的业务技术指导。1956年底,三明境域的11个县均成立县级有线广播站,80%的区、乡和近32%的行政村通广播。地方台节目则由播音员用普通话和各地方言轮换播音。1995年,三明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全省第一家地市级广播电视共缆传输网络,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广播信号。1996年5月30日,三明人民广播电台规格升为副处级。同年6月1日,在全市率先开播6个热线直播板块节目,首播时间长度达每周18小时45分钟。2005年1月1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三明人民广播电台都市生活广播(第二套广播节目)正式开播。2012年,三明人民广播电台负责采制的30集广播系列专题《与你倾听---三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频率开播。
2.电视台
1985年,在三明电视差转台的基础上成立三明电视台。
988年6月1日,三明电视台正式组建,为科级事业单位,每周播出3次10分钟的《三明新闻》。1992年,全市拥有电视发射台(差转台)1414座(其中,系统内43座)、卫星地面接收站532座,拥有电视发射机(差转机)1719部,总功率12.37千瓦,全市电视覆盖率达89%。1999年1月1日起,三明电视台自办三套节目:无线频道、有线频道、图文频道。000年1月1日,原有线频道改为都市频道,三明电视台都市频道部成立,重点栏目是每天30分钟的《都市全接触》。
012年,三明电视台被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采编播出新闻稿件843条,位居全省第二。同年,三明电视台《幸福计生》电视栏目开播。
3.《三明日报》
创刊于1958年4月,始称《三明建设报》,继而改为《三明报》,后又改称《三明日报》,为市委机关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0015。1994年3月,三明日报社成立由总编辑、副总编辑、编委会委员等9人组成的《三明日报》编委会。1999年元旦,《三明日报》第一张彩报与读者见面。《三明日报》每周两期彩报。是年11月,《周三特刊》、《周末特刊》改为《晚报版》。2004年1月1日起,《三明日报》扩版,每周一、二、三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每周五由4开16版改为4开24版,每周四、六、日仍为对开4版。2006年5月,《三明日报》又一次改版扩版,周一至周五为对开八版,天天彩报,日日特刊。2012年,全年共刊发世客会报道达300多篇,报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先进单位。
4.《三明广播电视报》
创刊于1993年,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0058,每期四开24版,每周二出报。2006年,该报推出贴近百姓的《家庭》版和有关幕后新闻的《收视链接》版等专栏。从2012年第一期起,该报所有版面实行双面全彩印刷,成为三明市第一份全彩印刷的报纸。2013年,《三明广播电视报》更名升级为《三明新周报》,发行量达3.1万份。
5.《三明侨报》
创刊于1987年,国内统一刊号为CN(Q)35-0024,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市外侨办主办。该报是三明市唯一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彩色周报,以“侨乡报道”、“华人风采”、“人在天涯”、“出国参考”、“漂洋过海”、“法制时空”、“车行天下”、“三明客家”等独特的栏目吸引读者。2012年,该报覆盖86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年发行量达200多万份。
6.《三明学院学报》
创刊于1981年1月,为16开本,季刊,综合分类为学术理论刊物。该学报曾用刊名为《三明师专学报》、《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改名为《三明学院学报》,国际刊号(ISSN)1671-4343,国内刊号(CN)35-1288/Z。2010年,该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其中,1、3、5期为社会科学,2、、6期为自然科学)。2012年,该学报共出版6期,每期发行量1000册。
7.《三明学院报》
创刊于1984年,其前身为《三明师专报》,1999年改称《三明高专报》,2004年更名为《三明学院报》,由三明学院党委主办,是全国高校校报协会和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校报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2012年,该报共出版20期,为对开4版半月报,每期发行量3000份。
8.《时代·三明》
创办于2010年6月,双月刊,由三明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三明网承办,国内统一刊号CN(Q)35-0098。
012年10月,市委宣传部决定从2013年起,将《时代·三明》杂志转由三明广播电视报社主办。该社决定进行全新改版,将原双月刊改为单月刊,并增加每期页码。
六医药卫生
1.医疗机构
1950年,全区有卫生机构14家,卫生人员156人,床位24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0.17人,每千人口0.14张。
978年,全区有卫生机构576家,卫生人员6178人,床位857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01人,每千人口3.34张。
993年,全市有卫生机构844家(含个体诊所,下同),卫生人员8952人,卫生机构床位7348张,每千人口有医院床位.56张、卫生技术人员3.43人、医生1.5人、护士1.01人。全市139个试点乡镇基本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被评为“福建省农村改水先进市”。当年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012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12家。其中,医院4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15家、专业公共卫行机构39家,病床实有数1809张,卫生工作人员1510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13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82人,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病床数达到4.31张。
2.妇女保健
1950年,各县卫生院均设有助产士1名,负责新法接生及改造旧产婆、培训接生员工作。1958年,各县建立生产大队产院335所,妇产室3个。1978年12月,三明地区开展普及新法接生对口检查,组织各县(市)妇幼干部194人分成0个组对地区内36个公社、88个大队进行对口检查,达到普及新法接生标准(新法接生率95%以上)的公社有18个。
984年,三明市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查出子宫脱垂患者2970人,治疗2830人。当年,三明市“两病”(尿瘘、子宫脱垂)治疗率95.39%,治愈率51.34%,达到全国“两病”防治科研协作组提出的指标。1999年,全市有产妇22627人,活产22647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5.66%。同年,全市妇科检出疾病率27.36%。2012年,三明市争取省妇幼床位建设项目资金2500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完成全市10家妇幼保健机构编制重新核定,新增编制230名;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16%、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婚检率达98.54%。
3.儿童保健
1952年,境内各县开展儿童疾病和缺点分析,对患儿进行治疗、矫正。1961年开始,对儿童进行多发病的防治和预防接种工作,至1976年,累计为儿童健康体检9.3万人次,接种卡介苗25万人次。1986~1989年,全市儿童体检22.85万人,检出患病、缺点儿童12.97万人,疾病、缺点发生率6.76%,治疗10.75万人,治疗率82.88%。1998年,三明市被授予“爱婴市”称号。2012年,全市下发各级妇幼保健机构28万元督导、质控经费,加强新生儿访视、儿童健康检查、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儿童应用性管理技术规范培训。
4.爱国卫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