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乡建设
1.城市总体规划
1982年5月,三明市拟定《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福建省重要工业城市、闽西北中心城市;城市布局为带状组团式结构,由市中心区组团和四片区(荆西、陈大、洋溪、莘口)组成,规划区面积220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34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990年)为18~20万人(不含流动人口),远期(至2000年)约为25万人。1995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
2004年12月28日,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试行)》精神,三明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三明市区、沙县一体化概念性规划的编制,于2005年月19日和7月15日分别通过专家评审和市委常委会定。9月,根据市县一体化概念性规划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三明市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三明城市(含沙县)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于2006年9月邀请省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修编规划大纲进行研讨,并于2007年11月14日通过专家论证。
修编后的城市规划区面积共480平方千米,规划区范围南接永安市的贡川镇,北至福银高速公路沙县段。城市布局为一带双城多组团,城市形态由相对集中的河谷型城市向生态与都市、产业共生的双中心组团式发展。城市性质为福建省著名的制造业基地、福建内陆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兴的枢纽城市和旅游城市。城市可建设用地72平方千米(未包括金沙园和机场附属用地)。其中,三明城区可建设用地约41平方千米、沙县城区可建设用地约31平方千米。
2.建城区
1993年,市区土地面积1177.6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8平方千米。2000年,城市面积1353.56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城市面积1177.6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4.4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8.33平方千米。2012年,市区(县)土地面积23093.8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土地面积1177.6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8.6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3.08平方千米。
3.城市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市区道路长10千米,宽4~5米,且凹凸不平。1958年,三明进行重工业发展基地建设,先后修建工业中路、工业南路、工业北路、新市北路、东新一路、东新二路、东新三路、江滨路等主干道。1970年以后,逐步将工业中路、新市中路、新市南路、江滨路拓宽为14~16米,铺设下水道、人行道板,改为沥青路面。1998~1999年,全市投入1500万元,拓宽改造市区5条主要道路,解决交通与发展的矛盾。至2005年,全市人均道路面积10.68平方米。其中,三明市区人均道路面积10.96平方米。市区新建、扩建、改建道路33条,总面积31.8万平方米。2012年,全市总投资000万元。梅列区完成道路铺装42处8620平方米,道路改造49处4237平方米,修复彩道砖675平方米、道牙360米,更换井盖157处,改管沟628米,新建窨井41个。三元区完成道路铺装38处6800平方米,社区路面硬化、下水管网改造5处,更换窨井盖96套,疏通暗沟2530米,重新部窨井管道约480米,新建窨井71个,更换水沟盖板620米,维修破损人行道约220平方米。
4.桥梁
据史载,境域的桥梁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宋之前。建宁的万安桥始建于宋绍定元年(1228)。三元忠山的石桥建于南明隆武年间(1645~1646)。古桥结构一般是石拱、石板、石梁或石梁石板并用。1958年后,随着工业基地建设的兴起,桥梁改建逐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2年底,市区有永久性桥梁6座,全市域共有城市桥梁68座。至2005年底,市区有城市桥梁(含建设系统外)共15座。其中,新建、改建桥梁8座,桥梁总长1642米。2012年,市区重点实施下洋悬索桥至列东大桥东段修复提升工程。
5.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排水管沟仅约20千米。1978年,境域排水管沟约为80千米。其中,市区有下水道20千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至1992年,市区排水管道达76千米,窨井2145个,最大管径为1200毫米,石砌涵洞最大尺寸为3米×3米,各主次干道下水管以直径600毫米、直径400毫米为主。1993年,市区动工兴建第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998~1999年,全市投入5000万元,兴建生活污水处理厂。同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7.7%。2012年,全市建成污水管网71.97千米,完成投资13391万元,污水处理规模达19.6万吨/日,实际日处理污水量为17.6万吨,负荷率为89%,污水处理率达81%以上。
6.道路照明
1965年前,市区仅有城关、列东、列西和下洋几个点有00盏白炽灯,分散在几个住宅小区内,线路长10千米。
965年以后,市城建局下设路灯管理小组。1980年,市区路灯增至830盏。其中,汞灯489盏、白炽灯341盏,线路增至3.2千米。1995年起,三明市区开始实施夜景工程,完成麒麟阁改造、下洋悬索桥建设、三明广场的音乐喷泉等项目,共安装各类彩灯707盏,灯泡功率达69.68千瓦,总容量96795瓦。至2005年底,三明市区列东街、新市北路、江滨路等92条道路,路灯设施新设、维护共5806盏,总容量00.86千瓦。市区列东街、东新公园、江滨公园、中心绿地等31处工程,共有夜景灯32106盏。2012年,全市投资约50万元,进行麒麟阁夜景改造工程,共安装点光源1000套、洗墙灯270套、灯带1900米。
7.公共交通
1952年5月,国营福建省运输公司和国营福建省联运公司同时开办途经三元的路线:永安-南平。1954年6月,省交通厅运输局永安总站成立,下辖永安车站、三元车站、沙县车站以及莘口、贡川两个代办站。1959年4月,三明市国营搬运公司组建机动汽车队,改装2辆货车为简易车,开辟城关至莘口、城关至徐碧的公共汽车线路。1960年10月,三明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有客运汽车4辆,运营线路2条,里程0千米。1992年,公交运营线路增至26条,线路长度从20千米增至858千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5.4标台。
005年,市区有营运线路29条。其中,郊区线路17条,线路长度475千米,线网长度248千米,年客运量4757万/人次。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4.77标台。全市有出租车823辆。其中,三明市区有385辆。2012年,三明公交共有营运车辆299辆,营运线路38条,线网长度263.3千米。
全年完成客运量6370万人次,实现产值6533万元,上缴各项税费249.6万元。
8.城市供水
1958年,为配合重工业基地建设,在三明城市中段沙溪中游,配套兴建综合性水厂(即白沙水厂),实行“一水多用”
供水方式。1962年8月,清水正式投入生产,城市居民用上自来水。1972年,列东水厂兴建,装机9台,装机容量为110千瓦,设计日供水能力为4万立方米。1982年1月,富兴堡水厂兴建,设计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1990年,市政府投资4600万元,引东牙溪水库的水到下洋,新建1座日产5万吨的下洋水厂。至1992年,市区总售水量1.667亿吨,供水普及率98%。1996年初,列东水厂引水工程、白沙水厂取水头部改造工程、下洋水厂二期扩建工程列入三明市为民办实事项目。2012年,市区有4个制水厂、2个污水处理厂,日供水能力74.9万吨。全年共完成售水量6388.55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99.72%,管网压力合格率100%。
9.城市燃气
1981年2月始,三明化工厂利用化工余气,供应部分职工使用煤气。1984年,三明市动工兴建煤气工程,1987年12月6日正式供气,用气户主要集中在列东老干所、市第一医院、列东小学等单位和居民用户。1987年11月,煤气站竣工验收,可供市区居民2万户用气。液化石油气初由梅列液化气供应站、永兴液化气供应站和永安市燕江液化气成套设备供应站于1989年5月开始经营。1990年11月,三明市煤气公司成立。1991年7月,三明市燃料公司开始经营石油液化气。
992年,沙子甲液化石油气贮配站始建,容量100吨,贮能量200立方米。1993年2月,在原储配站的基础上建设日产4万立方米煤气的气源厂。该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于1993年1月动工,1994年10月竣工,供应市区2000多户居民的用气。2002年,修建具有储存调峰功能的2万立方米的第二气柜。2005年,全市区管道燃气用户有33912户。2012年,市区新铺设和改造城市供气管网4.58千米,完成新市北路和贵溪洋中压煤气管道工程。
10.园林绿化
1960年,三明园林管理处成立,制定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先后在徐碧、冷冻厂、市郊林场、青少年宫、儿童公园、公交公司、列西等地创建十几处花卉、苗圃,面积达5.62公顷。市区先后建成列东江滨公园、儿童公园、城关河滨公园、麒麟山公园、文化公园。1992年底,市区有大小公园5座,总面积5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507公顷。1995年始,全市新建城市公共绿地,在沙溪东岸新泉路口至沙洲路口(除中山公园外)段及东新公园至徐碧铁桥段,共铺设草皮9公顷,与原有的中山公园、江滨公园等连成一体,形成沙溪东岸绿色景观带。至2012年,市区完成东新六路体育馆、城市文化广场、亿龙山庄、北互通高速路等重要项目绿化景观建设,累计投资3910万元。全市新增绿地面积81.5万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60处,完成投资80万元,市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
11.城市环境卫生
20世纪50年代,各县村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较原始,除作为肥料外就是向溪河倾倒。由于自来水还未普及,因此水冲式厕所也较少。80年代后,集镇一般都有专人清扫主要街道。
993年,市区有公厕73座,有6座垃圾中转站;共设置574个垃圾废物箱;有各种环卫机械31辆,道路清扫面积达163万平方米。至2005年,市区有环卫公厕38座,水冲公厕比率达100%;市区各主次干道共设置1260套分类垃圾箱;市区共有封闭式集装箱垃圾中转站16座,露天垃圾中转站49座,做到专人管理,定期消杀,垃圾日产日清。2012年,全市投入500万元在梅列区翁墩、新碧路、三元区白沙涵洞口建设3座封闭式垃圾压缩站。全年处理生活垃圾12.3万吨,垃圾处理率为98%。
12.城市防洪
境域属山区丘陵地段,四周高山环抱,沙溪河横贯其中,洪涝灾害常有发生。1950年始,陆续建成星桥防洪堤,堤长200米,防御能力为频率33%,流量19.5立方米/秒。1964年,建富兴堡防洪堤(堤长420米)和洋溪防洪堤(堤长390米)。1968年3月,建碧溪防洪堤(堤长500米)。1983年,建丁舍防洪堤(堤长250米)。1985年3月,建沙溪防洪堤。该堤从列东大桥头下游北向至原列西浮桥地段,堤长500米,堤身为砌石工程护堤高度不足;从列东大桥头上游南向至城关复康路地段,堤长2500米。市区防洪能力按抗灾“二十年一遇”标准考虑。2001~2005年,全市建成城区防洪堤1.91千米。2012年,全市有城市防洪堤防199.31千米。其中,市区防洪堤长度38.8千米。
13.试点镇乡建设
1983年后,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先后设立和配备专门指导村镇建设的职能机构和管理人员。1993年,全市确定3个部级试点(永安市大湖镇、尤溪县西滨镇、宁化县石壁镇),2个省级试点镇(永安市曹远镇、大田县建设镇等)。1998年,尤溪县西滨镇等14个镇(乡)被列入全省“百镇百村”试点。其中,西滨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示范镇。2004年,全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建设富裕型小康村镇”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14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省定试点小城镇,20个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及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镇建设,增强重点镇及试点住宅小区人口聚集、产业繁荣、小区发展的功能,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的发展。2012年,全市小城镇共实施各类项目576个,有245个项目建成或投产,完成投资136.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5%。至年底,全市已有32个乡镇获得“绿色乡镇”
命名。
14.试点村(小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