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及纸制品业唐代,将乐县始用嫩竹为原料,制作而成土纸。龙栖山的“西山纸”、杨家山的“京纸”品质细腻、久存不蛀、质地优异而走俏海内外。宋、明时期,宁化、清流等县亦有用竹浆造纸。1952年,将乐县有造纸厂292家,产纸30万刀,并且在上海纸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华东地区土纸质量第一名。1971年,青州纸厂建成正式投产,当年产量2.78万吨,改变三明造纸工业的格局。1974年10月,国家出版局派人专程到将乐、宁化订购和选用“西山纸”、“玉扣纸”,用于印刷出版《毛泽东选集》竖排线装本。至1993年,全市有造纸企业109家,工业总产值6.66亿元,当年生产机制纸9.17万吨。2000年始,全市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关、停、并、转一些小型企业。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造纸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64.6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8亿元。
医药制造业1958~1963年,境内部分县医药公司附属药材加工厂曾按传统制作方法生产中成药20多种。1959年8月,永安制药厂(前身为永安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建成投产,采用简易设备生产黄连素,年产量50公斤。1971年,沙县制药厂建厂初期,曾按传统制作方法生产甘和茶、六一散和炎得平胶囊等中成药。同年,三明制药厂针剂车间和沙县制药厂针剂车间相继建成投产,年产量为311万支。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工业企业53家,通过GMP认证企业9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93亿元。其中,化学药品原药894.72吨、中成药1178.06吨。全市药用植物种植品种近30个,药材种植企业25家、中药专业合作社56家,新建药材基地0.368万公顷,累计建成药用植物基地2.81万公顷,保有面积2.4万公顷。
食品工业三明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传统食品主要有豆制品、粮食制品、蔗糖、糕饼、糖果等。民国时期,三明境内各县已有粮食制品、糕点、饮料酒、酱油、醋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小作坊。1961~1963年,三明调整工业结构,加速发展轻工业。其间,上海三星食品厂从上海搬迁至三明,成立三明市食品厂,成为当时三明市轻工行业的龙头企业。1965年,三明地区食品(包括饮料)企业发展到38家,总产值1728.6万元。至1993年,三明市食品行业的工业企业30家,工业总产值3.76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企业75家,工业总产值1.37亿元;食品制造企业84家,工业总产值.41亿元;饮料制造企业71家,工业总产值0.98亿元。
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行业的工业企业133家,工业总产值168.10亿元,利税总额10.41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69家,总产值75.18亿元,利税总额3.87亿元;食品制造企业32家,工业总产值69.79亿元,利税总额4.62亿元;饮料制造企业32家,工业总产值23.13亿元,利税总额.92亿元。
塑料制品业1965年,开始筹建三明塑料厂,引进联邦德国贝尔斯托夫公司制造年产5000吨S型四辊压延机组一套,967年5月投产成功生产聚氯乙烯薄膜,结束三明没有塑料工业的历史。1967年,创办三明市塑料制品合作工厂(同年2月更名为三明市塑料制品一厂)、生产PVC化肥袋、农用雨衣等塑料薄膜制品。1973年,永安县第一塑料厂建成投产,生产聚氯乙烯微孔泡沫拖鞋。随之,推动各县纷纷办起规模不等的塑料品加工业。1980年,全区二轻工业共有8家塑料制品企业,1985年发展到18家,主要产品有塑料薄膜、塑料鞋、塑料建材、塑料包装材料、塑料人造革、塑料日用品等6大类200多个品种。至1993年,三明市有塑料制品业企业56家,工业总产值4.90亿元,利税总额293万元。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企业38家,工业总产值68.73亿元,利税总额3.68亿元。
家具制造业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西丰城人到三元县城关开设两家细木店,为境内家具业之始。抗日战争期间,福州人陈依浪在临时省会永安开办的东山木器厂,雇工达50多人,为永安最大的家具厂。永安、三元、沙县等都有数家家具店。省会迁回福州,工人也陆续回福州,留在永安的细木匠仅20多人,三元县细木业仅5户10人。新中国成立后,家具业有所发展。1952年,三元县细木业增至10户,年产家具00件;永安县细木业34户91人,年产值达8.44万元。
959年9月,境内兴办国营三明木器厂,年产家具7000件,产值达31.87万元。随之,永安木制厂、三明市台板厂等相继成立。至1993年,全市家具制造企业49家,工业总产值826.5万元,家具产量124.6万件。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13.79亿元,利税总额1.12亿元。
金属制品业早在南宋宝庆元年(1225),大田县屏山乡和平溪就开始炼铁铸鼎。民国时期,境内有冶炼、铸铁、锻打铜、铁、银等手工业,主要分布在县城和人口密集的乡镇、村落。新中国成立后,三明境域各地相继办起工具厂、铁器厂、农具厂等。20世纪60年初,先后从上海迁来傅振兴锁厂、上海中国金属制品厂等国营金属制品企业,给三明的金属制品业带来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三明开始有日用锁、标准件、工具、日用精铝制品等产品。1993年,全市有金属制品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1.24亿元。2012年,全市有规模以上金属制品企业41家,总产值42亿元,利税总额3.26亿元。
印刷业南宋时期,泰宁、宁化、清流县始有木刻活字版印刷族谱。明清时期,沙县已有编印县志、族谱,印刷“灶神”等。民国23年(1934),沙县云居纸店始用简易铅印名片机和少量铅字,进入铅字活字印刷阶段。民国27年,福州中华印书局、环球印书馆和民国福建省军管区印刷厂内迁沙县。
次年,省政府秘书厅印刷所、《中央日报》印刷所等10多家印刷厂、出版社迁到永安,同时迁入的还有民办印刷店12家、工人259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县私营小印刷店先后合并办起印刷厂。1950年,永安创办专署电讯社印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三明境内首家国营印刷企业。随后,将乐、建宁、宁化、三元等县先后兴办公私合营等印刷企业。至1965年,三明地区轻工系统共有12家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值206万元。
993年,全市有印刷企业55家,工业总产值7002.8万元。
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印刷企业15家,总产值16.27亿元,利税总额1.70亿元。
电子工业三明电子工业起步较迟。20世纪70年代,一批国防工办的企业迁至三明,奠基三明的电子工业基础。1976年,明溪县无线电二厂为军用雷达、无线电台科研部门和27个微波站生产精密仪器上用的超高频系列晶体管。1978年,明溪县无线电三厂与南京无线电元件七厂协作试制电视机高频头,最初生产的是TQK电视机调谐器,当年生产2000只。
979年,三明市广播器材厂研制ZCZ-1瓦彩色电视自动差转机。1984年12月,宁化县沪宁电视机厂与上海新歌无线电厂联营生产35厘米和44厘米新歌牌黑白电视机。1985年,福建无线电设备厂(又名国营8450厂)生产“378”雷达。1987年,明溪县无线电一厂生产微波功率晶体管。至1993年,三明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20家,工业总产值1.18亿元。
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生产企业9家,总产值7.25亿元,利税总额1656万元。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956年,境内各县个体缝纫户组织起来,成立缝纫生产合作社(组),设门市部和加工场所。1961年,上海奇美衬衫厂迁到三明成立三明市纺织复制厂,主要为商业部门来料加工定型服装。永安市第一服装厂和将乐县服装厂生产劳保帽、呢帽,产品地产地销。1982年,三明的服装企业开始生产太空衣,首批产品3758件远销美国。993年,全市有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43家,工业总产值470万元,利税总额387万元。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企业67家,总产值32.62亿元,利税总额1.76亿元。
3.园区经济
园区建设1992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建设福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建成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2001年,全市已有工业园区(小区)32个,共投入资金31335万元,工业产值达280554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2004年5月,根据省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的通知》的精神,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三明保留有省级开发区8个,2006~2012年,重新调整开以园区规划。至012年,全市拥有16个重点经济开发区,其中省级经济开发区14个,总规划面积为220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61333.33公顷,累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154.3亿元,基础设施投入强度平均为7413.33元/公顷,累计入园企业达1074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40%。
福建三明经济开发区2009年9月,开始筹建,2010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是由三明市政府直接进行开发、建设、管理的经济开发区,是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三明中心城市的重要组团、先进制造业重点区、新兴产业合作先行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示范区。开发区规划面积68平方千米,由吉口、贡川、城南“三个产业园”组成。其中,吉口新兴产业园位于三元区岩前镇,离三明市区20千米,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重点发展稀土产业、机械装备两大产业,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两个稀土产业之一。
012年,园区横向和纵向主干道已建成通车,110千伏变电站竣工投产,一期供水项目已投入使用,二期日供水5万吨自来水厂和日处理1.5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施工,连接园区和湄渝高速公路的4.7千米快速通道即将开工建设。主导全省稀土开发生产的龙头企业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落户园区,计划投资40亿元,年稀土分离产能达1万吨。一期年产1000吨三基色稀土荧光粉项目已开工建设。
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9年9月,总规划面积24平方千米,核心区10平方千米,在《福建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被列入福建省重点综合物流园区。2010年11月,开发区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列“常务理事单位”。同年12月,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1年11月被列入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重点园区。开发区分为物流园区、城市新区两大板块。物流园区包括陆地港综合区和物流产业区,城市新区包括中央商务区和综合生活区。2012年,三明陆地港首动区已建成投入运营,海关、国检等口岸单位入驻办公,保税区、非保税区、专业市场、联检中心正启动建设。
福建省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尼葛园)199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规划控制面积为9.2平方千米,已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开发土地近466.67公顷。至2012年,园区共有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形成纺织、林竹、电力和化工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纺织工业小区达66.67公顷规模,初步形成纺织-织布-染整-制革-服装为一体的纺织产业链。北部新城由尼葛开发区为核心进行统一编制规划,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资,统一开发建设。总规划控制面积约72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工业用地约25平方千米,居住用地约8.2平方千米,拟用5年左右时间,总投资约60亿元,打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500亿元、财税收入10亿元以上、新增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2012年,工业新城一期控规内用地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约614.67公顷。其中,可利用工业用地面积约353.33公顷、商住及商业用地6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