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7483200000057

第57章 品辛酸之泪

《红楼梦》是以贾府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和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创作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其中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宝玉、黛玉、晴雯这些美好形象,不难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表达社会、家庭给他带来的辛酸悲苦。

辛酸之一,宝玉生长在仕宦之家,长期受家庭礼教的禁缚。父亲贾政对他恨铁不成钢,无论有无过错,一旦见面,轻则训斥,重则家法,使他如同猫前的小鼠,幸得贾母庇护才有几分活气。同时,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喜欢自由自在同姐妹和丫头们玩耍。但家中除了贾母和黛玉外,都逼着他读书作文求取功名,这使他经常烦恼。

辛酸之二,家道衰落,既象征国运衰微,也标志着一种事物或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宝玉天生喜聚不喜散,当可卿病死,元妃薨逝,宁府被抄,众多亲人和玩伴一个个离去时,他都感到心痛,有时竟至吐血。

辛酸之三,爱情悲剧。宝黛二人本是“木石前盟”,一个是绛珠草,一个是神缨侍者,一同从太虚境下世为人,黛玉(绛珠草)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神缨侍者)的灌溉之恩。于是黛玉进贾府时二人一见如故,此后便同睡一张床,同在一处玩,都把对方当作终身相伴的人。不想宝钗一出现,便打破了他们的梦想。黛玉虽然冰雪聪明,才华出众,宝玉也一直毫无顾忌地在众人面前表示对她的真情,但她总因为失去亲人、寄人篱下而自卑。于是常常以泪洗面,用忧愁折磨自己,也折磨宝玉。终于因为身心憔悴而使贾母、贾政、王夫人、元妃一致做出了决定:用调包计成全了宝钗---一桩名副其实的“金玉良缘”。这使宝玉陷入了两难的痛苦境地。虽然与黛玉有前世的缘分,又有刻骨铭心的感情,但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有。而宝钗,尽管没有博得宝玉的钟情,却有三个有力的保证:一是元妃的懿旨,二是与宝玉的玉正好配对的金锁,三是有母亲可以做主,除此以外,她还有很好的人缘、健康的身体等诸多优势,贾府“王”字辈的女主人当然是非她莫属了。而黛玉也因为不该奢望宝玉而失去了长辈中最后一个疼她的人---贾母,只有在孤独无望中抱恨而亡了。

辛酸之四,群芳纷谢。宝玉天生喜欢女子,无论是自家姐妹还是媳妇丫头,他都视若高贵,爱和她们浑玩。可是天不假年,偏偏大多福薄命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陆续消逝了:先是美丽贤淑的侄媳秦可卿;继而是活泼可爱的丫鬟金钏;接着是刚烈钟情的尤三姐、风流灵巧的晴雯、才貌双全的黛玉、勇敢痴情的司棋、贵为皇妃的元春、忠烈重义的鸳鸯及憨厚可怜的迎春等,她们都正当妙龄却过早地离开了他的生活圈。还有探春和湘云的出嫁,惜春的出家,众多的丫头相继走出贾府,成为人妻,使得偌大一个贾府变得冷冷清清。昔日融融乐乐的大观园,如今更是空无一人。

《红楼梦》中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个人悲剧,既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这些悲剧深刻地反映了曹雪芹多难的人生、矛盾的思想和痛苦的心境。

正如首尾两首诗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