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7483200000052

第52章 黛玉诗才(1)

林黛玉的诗才正把《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真正地区别开来。《红楼梦》的前八回,写林黛玉如何漂亮,如何聪明,但无论是作者站出来说,还是作者借住书中别人的话说,也都还是作者的一面之词。第八回初次写到林黛玉的聪明,第二十二回再写了她的聪明,林黛玉的聪明算是得到证实了。《葬花吟》

的创作,诗社的兴起,雅致的《红楼梦》到了雅致的高峰。

这让人想起金庸先生,他苦心婆口告诉读者,他笔下的女主人公是多么漂亮多么聪明,但除了作者以及书中人物的一面之词以外,读者实在不知这些人物漂亮在哪里,聪明在哪里。第一遍姑且听之,第二遍就实在读不下去了。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她的聪明在于能识破成昆、陈友谅之流的“奸计”,所谓“挑起武林纷争,他从中渔利,是成昆的一贯伎俩”者也。然而,我很怀疑倒是金庸的一贯伎俩,因为成昆在《倚人屠龙记》中一用也就不用了,金庸则一用再用,这里都不必我举例了。与其说赵敏聪明,还不如说金庸笔下的那些“英雄”太傻了。

《红楼梦》出色就出色在林、史、薛的诗词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毫不逊色。

可惜现代人太不懂诗了。从胡适嘲笑“独留青冢向黄昏”开始,我们丢下了什么!蔡义江先生是《红楼梦》诗词研究的权威,然而他也是不懂诗词的!他说“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其实就是说比梨花没有那么白,比梅花没有这么有精神,只是诗就这个表达法。把这个“偷”字、这个“借”字说成诗歌的表达法,而否认了它们的实际意思,足以证明蔡先生并不懂诗。其实这个“偷”字承“半卷湘帘半掩门”,花之羞承人之羞而来,强调白海棠的娇羞,后面的《桃花行》有句“茜裙偷傍桃花立”也是这个意思;“借”字承“碾冰为土玉为盆”,这句还有点悲壮的意味,强调的则是白海棠的寒碜和无奈。五句承四句,仙人也缝缝补补,极写寒碜和无奈;六句承三句,哭就哭了,不可任它点点与斑斑吗?为什么要试啼痕?怕人看见吗?娇羞之态跃然纸上。四联总结全篇。多么严谨的结构!整首有两个意思,一个娇羞,一个是寒碜与无奈。多么精致的情思!

林黛玉的律诗做得好,如果林黛玉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真正体现她风格的却是她的古风。如果说杜工部沈郁,韦苏州淡雅,温八叉绮靡,李义山隐僻,那么林潇湘则是幽香,忧而不怨,悲而不戚。明媚鲜艳的背后是什么?男欢女爱的背后又是什么?不是一切如梦幻泡影?看得多么深刻,多么现实!林潇湘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屈原的两句话:“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虽然“醒”、“清”的内涵有不一样的地方。想想我们自己不是在醉生梦死吗?

《葬花吟》是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开始的,“花谢花飞花满天”写一个“乱”字,不免让人想起辛弃疾的“闲愁做弄天来大”,“游丝软系飘春榭”也是写一个“乱”了,不免让人想起李煜的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了“满天”,有了“游丝”,有了“软系”,诗人的满怀愁绪,就有了个形象的托体,满怀愁绪就有如“丝”有如“系”一样,纠缠在一起,所以“愁绪满怀无释处”才会有那么大的感染力。短短五句就把愁形容得没个缝了。伤春了,出来释闷,“忍踏落花来复去”?这就转到惜花上来了。“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是不是诗人在嗔怪柳榆无情,不管桃飘与李飞呢?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意思却并不是如此的。因为前面就说过“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又怎么芳菲呢?惜花其实是惜人,只是惜花,是没有什么情感意义的,是不会引起共鸣的,因为“桃李明年能再发”。所以诗人本不想伤感,柳、榆、桃、李,芳菲也好,飘飞也好,本没有太多的理由伤感的,但更深一层次的伤感“明年闺中知有谁”爬上了心头,无法排遣了。诗人对梁间燕子倒是颇有微词的,因为燕子会啄花,不懂怜香惜玉。

这不禁让人想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说:“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这真真的太小看古人了,难道林黛玉就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惜花其实是惜人,更进一步说,惜人其实是自惜。宝玉听见《葬花吟》,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这就是由惜花到惜人再到自惜,宝玉不愧是黛玉的知己。试想,如果林黛玉死了,桃花可以依旧笑春风,宝玉也可以再遇上花容月貌,但是心中没有那样的情谊,纵使夜夜笙歌,吟诗作赋,又有些许意趣!

相比之下,崔护的那首诗,在人面与桃花的对比中,由看花而惜人,比俗语“好花不常开,好的女人不常在”,也高不到哪里去,不常在,毕竟还有在,只要珍惜下一个就是了。《葬花吟》高就高在自惜上。

诗人下一步的笔触就直接触到自己身上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青春是脆弱的,生命是脆弱的,美丽也是脆弱的。诗人到这一步,似乎无法排遣,只能同归于“鸟自无言花自羞”了。

但诗人并没有放弃排遣的努力。她想到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但诗人又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就是说天尽头也没有香丘,也有污淖,也有渠沟。所以诗人想到了第二种办法,“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就是林黛玉葬花的理由,《葬花吟》由此变得纤巧又不伤于纤巧。林黛玉的葬花与矫揉造作彻底划清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