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7483200000027

第27章 金锁之谜

宝钗的金锁和宝玉的玉一样,在《红楼梦》中也是一个象征性的饰物,笔者认为这里面隐喻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

这是一块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篆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再配以黄金灿烂的项圈,就沉甸甸地挂在大家闺秀薛宝钗的脖子上。文字是个和尚给的,且要錾在金器上,还得天天带着。和尚乃仙家,出语当然不同凡响。“不然,沉甸甸地带着何趣儿。”宝钗笃信神灵,笃信金锁会给她带来好运,于是她就天天的挂着。金乃至坚至尊之物,可是天天带着金锁的宝钗还是被打入了薄命司,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薛家进京的理由之一就是送宝钗待选,可是宝钗是怎么备选的,何时参选的,书中都没有明确交代。但是通过宝钗“借扇子机带双敲”一段火辣辣的言辞,许多红学家都指出那是宝钗落选了,态度才如此的烦躁。是啊,结合薛家实际的状况,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宝钗想想吧。

宝钗未正式出场时书中就这样介绍道:“当日他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简简数言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懂事可人的大家闺秀形象。父亲早逝,哥哥惹事不立事,母亲嘴碎管不好事,这些都是让少年宝钗成熟的原因。我们知道四大家族中率先露出破败之象的是薛家,重振薛家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宝钗选秀后的出人头地。

特别是入住贾府以来,宝钗亲眼目睹了贾元春省亲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更坚定了她飞上枝头作凤凰的信念。为此,她在贾家“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连小红这样的小丫头她都不愿意得罪,都能够使出“金蝉脱壳”的法子摆脱干系,足以说明她的城府之深。谁知宝钗选秀竟然失败了,这怎不让她恼火呢?唉,说来说去,还是薛家这个没落的皇商之家没有根基啊。宝钗私下里也许这么劝慰自己:难道真的如母亲所说的那样“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吗?难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吗?可是那个带玉的宝兄弟整日只在脂粉堆里混,不求上进,多没出息啊。不过他家那个宝二奶奶的位置也是蛮不错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能这样,也算没有辜负这把金锁吧。

选秀失败后的宝钗及时地调整了心态,也调整了战略目标。她在贾府上上下下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广播小恩小惠。贾母年老之人爱看热闹戏,爱吃甜烂之食,宝钗就拣她喜欢的点;金钏跳井而死,慈悲为怀的王夫人需要借口,宝钗就急忙送台阶;湘云忘了家底嚷嚷着要做东,宝钗就设身处地送螃蟹;黛玉寄人篱下有病需要吃燕窝,宝钗就雪中送炭送燕窝;连赵姨娘这个没人愿意搭理的人她也不敢怠慢,是啊,送上几个小泥人又不值钱。生在皇商之家,从小耳闻目染,宝钗深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是强者制胜的法宝。果然,人心都不是铁打的吧,小试牛刀就初见成效了:王夫人开始无比信任地叫她协理大观园了;憨湘云也赶着叫她好姐姐;连竞争宝二奶奶实力最强的林黛玉也傻傻的和她握手义结了金兰;赵姨娘也疯疯癫癫到处在夸她。特别是协理大观园更给她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拿着别人家的东西卖乖,宝钗不费一枪一弹便在贾府下人们跟前赢得了好口碑。呵呵,所到之处,真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唯一让宝钗不省心的就是那个带玉的宝兄弟了。

宝玉不懂仕途经济倒也罢了,以后还可以慢慢规劝他,可是他心里只有林妹妹,连做梦都喊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真喊的宝钗心头一怔啊。怔归怔,但宝姐姐却是胸藏丘壑之人,怔了一下之后她照样能和袭人谈笑风生。屈原大夫早就说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宝姐姐相信金锁就是她的金“索”,定能替她锁住那个贾宝玉。于是在第七十回的大观园诗社上,宝钗凭借飘飞的柳絮直抒胸臆道:“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遗憾的是青云之上却是“高处不胜寒”,宝玉最终弃她而去。一桩没有爱情的空壳婚姻就像雪一样无情地掩盖了她的幸福,使得她成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一员。当一个家族的命运要靠一个女孩子用其婚姻来博弈时,她岂不薄命乎!所以耳听得曹公发出“可叹停机德”的叹息,我们怎不回应“金簪雪里埋”的感慨啊。

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句名言道:“黄金做的枷锁是最重的。”

笔者以为宝钗正是被挂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把金锁锁住了率真,锁住了烂漫,她的青春和爱情才变得不再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