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妇女应以健康为目标,全面保持身心健康,以使精力充沛,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尤其要改变所有不利健康的因素。
1.习惯性便秘是怎么回事。怎么纠正?
便秘是一个症状,并非一种独立性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直至变成残渣排出,需28~48小时。排便习惯因人而异。多数人每天排便一次,也有2~3天排便一次或2天排便2~3次者。排出的应该是成形便。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过于吸收,粪便过于干燥硬结,以致排出十分困难。长此以往,就成为习惯性便秘,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对于老年妇女来说,不乏有人体会过便秘的难受滋味。便秘时,由于肠内粪便长期滞留,从而发酵腐败,由此引起腹胀、食欲减退、口苦口臭、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坚硬的粪块,还会压迫骶神经,产生下腹部憋胀。甚至引起骶部、肾部及大腿后侧酸胀和隐痛。滞留在肠腔内的粪块含有许多毒素,被人体吸收后对健康十分有害。粪便过于坚硬可引起肛裂及痔疮。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进入老年期以后,往往有“人过五十午过晌”的感觉,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发生改变。特别是脑力劳动者伏案工作时间过长、废寝忘食、饮水量也少且缺乏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以致腹肌收缩力下降、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肠蠕动减少、肠内物在肠内运行缓慢,从而造成便秘。部分人因牙齿缺失、炎症或胃肠道疾患,常吃少渣食物,粪便成分减少,从而抑制了排便反应。消化道以外的其他慢性病,同样可以引起便秘,如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能使膈肌收缩力降低;子宫肌瘤、疝气、偏瘫以及因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改变。可影响排便反射;营养不良,内分泌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使整个胃肠道蠕动减慢,导致便秘。药物也是引起便秘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药物有引起便秘的副作用,如治疗高血压病的可乐宁、止咳糖浆中的可卡因、催眠镇定类药物中的硝基安定等。滥用泻药,可致肠黏膜应激性降低,也可引起便秘。
习惯性便秘是可以纠正的。首先应在医生指导下,找出引起便秘的原因,以便纠正病因或积极治疗原发病。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以后,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含渣食物、多饮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的体力劳动,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药物。如麻仁润肠丸、番泻药或草决明子煮水代茶饮;如为直肠便秘,可选用开塞露和甘油栓;若大便硬结堵在近肛门处,可以用手指挖出。纠正习惯性便秘最根本的一条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老年妇女必须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切不可依赖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滥用泻药反可引起便秘。作用强烈的泻药,易引起过度腹泻及腹胀,不宜使用;大量液体灌肠也是不可取的。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有一种以天然食物纤维制成的通便药,大小和味道酷似糖果,口服后食物纤维会膨大,由此促进肠蠕动而通便,比较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要求。对纠正习惯性便秘有效。
用音频电疗治疗老年妇女习惯性便秘。具有疗程短、疗效佳、操作简便、毫无痛苦、也无副作用的特点,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和家庭治疗。
2.老年妇女容易出现哪些上消化道疾病。它们有什么特点?
上消化道是指食道、胃和十二指肠。人进入老年期以后,各种牙病相继发生,直接影响摄入食物的初加工。各种消化液(唾液、胃液、胆汁等)的分泌,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消化和吸收功能由此降低。再加上胃肠道蠕动的减弱,因而经常有消化不良症。人越老,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相继发生。此外,免疫功能也日益低下,易受各种感染。为此,老年妇女经常服用各类药物,如阿司匹林、降压药(降压灵)及各种抗菌素等。这些药物往往刺激胃黏膜,导致药物性胃炎,严重者可致出血。这也是老年妇女慢性胃炎常见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容易出现一些上消化道疾病,首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以上腹不适为最常见的症状。此外,还常可有中上腹部隐痛、钝痛或烧灼痛。部分老年妇女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呕吐,个别患者还有呕血、黑便。多数患者的症状呈不规则发作。总之,慢性胃炎缺乏特殊的表现。
慢性胃炎在高龄组检出率高,30岁以下的人检出率低。大约40%的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
慢性胃炎按其病理变化,大致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值得提出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多。早在1978年,国际卫生组织已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引起人们的关注。但90%以上的患者不发生胃癌,只要定期检查,万一发生恶变就能早期发现。
其次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典型症状是上腹部隐痛,这与进餐有一定的关系,并有一定的规律性。胃溃疡疼痛的规律为进食一疼痛一缓解;而十二指踢溃疡为疼痛,进食一缓解,两者均有周期性,表现为冬春季易发,而夏秋季则症状缓解。此外还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其他消化不良等症状。但老年妇女的溃疡病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平时毫无症状,而以突然出血为首发症状。60岁人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要比30岁的人高出两倍。由于上年纪的人血管硬化。出血就不易止住。而出血后血压骤降。又可诱发脑血栓或心肌梗死,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年妇女在出血后并不发生呕血,连黑便也不出现。有的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而尚未出现呕血及黑便。其原因可能由于老年人的胃肠道对血液刺激的蠕动反应,不如年轻者敏感。
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发生时,幽门弯曲菌的检出率较高,老年妇女检出率更高。抗幽门弯曲菌治疗可缓解胃炎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故一部分慢性胃炎和溃疡病,可能为幽门弯曲菌所致。
3.在什么情况下应做纤维胃镜检查?
纤维胃镜是由一束光导纤维的软管组成。医生用以观察的一端叫目镜,进入病人胃内的一端叫物镜。软管上,有一接头与光源相通。光源的光由光导纤维传人胃内照明。胃内景象经过物镜成像,光导纤维将像传到目镜,医生就能清晰地看见胃内的各种情况和病变。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胃镜除可用于肉眼直视观察以外,也可以照像,以直接取出胃内组织做活体检查,还可以取出肝内的异物和做电凝止血等。
胃镜的用途是多方面的。首先,胃镜检查可以对慢性胃炎的性质做出明确的诊断,对于某些能发生癌变的疾病,应定期的观察和复查。
目前常把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结果是部分好转,大部分不变,还有小部分转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基本病变是腺体萎缩。这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萎缩性胃炎是可以癌变的,但癌变率不高。不过,萎缩性胃炎,与异型增生并存时,其癌变率比单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为高。所谓肥厚性胃炎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再生,在修复过程中被肠型上皮所取代,或偏离了正常分化的增生。这些病变,无法通过胃钡剂造影而查出,只有通过胃镜,取出活体才能确诊。而且还可以对病人进行定期的胃镜检查。
其次,X光检查时发现溃疡或肿物,而且性质尚不能明确时,可以通过胃镜检查面而得以确诊。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在一般情况下,胃钡剂造影只能发现溃疡。至于它是否有癌变,是浅表溃疡型胃炎,或较晚的溃疡型胃炎,还要依靠胃镜来确定。
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24—48小时的胃镜检查来找出出血部位,以达到及时治疗的目的。对于误吞入的较小异物,也可以利用胃镜将其取出。避免手术治疗。
初步查明,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着密切的关系。用对此菌敏感的药物来治疗,可以使胃部不适的症状缓解,提高了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治愈率,并减少复发率,而这些只能通过做胃镜才能实现。
以上说明,胃镜是一种很好的检查工具。如今胃镜的镜身已经很细,十分柔软,加上患者的配合和咽部黏膜的麻醉,胃镜检查一般部能顺利进行,且需时不长,并取得满意的结果。
4.什么叫噎食,如何抢救?
所谓噎食。是指进餐时食物停留在食道或堵在声门或气管,引起食道或气道梗阻的一种急症。若抢救不及时。会有噎食致死的危险。
噎食致死在老年妇女中比较常见。据报导:美国噎食致死在健康猝死中占第六位。
噎食致死之所以常见于老年妇女,主要是人体本身的问题,比如身体衰弱、重病、昏迷清醒之后。由于牙齿脱落咀嚼困难而不能将食物磨碎而咽下,大块食物造成食管狭窄处的梗阻。另外,老年人的咽反射功能下降,如果进食速度过快,边吃饭边谈笑,就有可能使本应进入食道的食物,进入气管而造成气道梗阻,引起窒息。
对于在进餐时出现的、吞咽后立即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赶快去医院诊治,否则,食团压迫食管壁及邻近组织,可造成局部缺血、坏死而危及生命。
噎食引起气管梗阻,就更危险了,此时送医院多已来不及,必须就地抢救。下面介绍几种抢救方法。
如果病人神志清楚,剧烈咳嗽,咳声有办,说话含混不清,有气时有喘鸣,说明患者有气道部分梗阻。此时不要问长问短,以免干扰患者咳嗽,而应拍背助咳。
如果老人不能说话。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咳嗽,并因缺氧而出现青紫,甚至神志不清,此时送医院已万万来不及,否则,将很快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抢救方法有三种:
首先是背后拍击法。对神志尚清楚者,可取坐位或立位,上身前倾,施救者一手顶住患者前胸,另一手在其后背双肩胛间,以掌根快速有力地拍击四下。对神志不清者,要使其置于侧卧位,施救者以膝顶住患者前胸,拍击方法同上。
其次是手拳卫击法。对神志清醒者。可取立或坐位。使其头前倾,施救者在病人背后,以双臂合抱病人腰部,双手在前合成手拳,对准病人上腹部。以拇指侧快速向内上压击四次。对神志不清或必须卧位者,施救者以膝顶住患者的髂部,或骑跨于髂部,将病人的头后仰,促使声门或气管的食物排出,以恢复呼吸功能。
再次是手指清除法。使病人开口且头后仰,气道打开,用手指及时清除口内或气道内异物。
以上三种抢救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5.肝病患者为什么要谨慎用药?
肝脏具有多种生化功能,常被喻为人体的“中心实验室”。它参与蛋白质、糖、脂肪的储存、分解与转化,并在维生素、矿物质、酶、激素、水等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肝脏还具有造血、储血、排泄、解毒的重要功能。可见,肝脏在人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肝脏不仅是人体处理正常代谢产物的重要器官,而且也是多数药物的解毒器官。所以,药物和肝脏的关系非常密切。用于临床的许多药品都有引起肝损害的可能,如甲基多巴、烟酸、四环素、红霉素等。如使用这类药物的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或身体属于特异质病人。都有导致肝损害的可能,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这些药物的危害性更大。因此在用药时,要了解哪些药物能引起肝损害,这是至关重要的。
肝病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肝损害,如病毒、细菌、寄生虫、药物、酒精及各种毒性物造成的肝损害。而肝硬化是肝损害所共有的严重结局。肝病按治疗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有特效治疗的,如肝脓疡、肝结核等;另一类是无特效治疗的,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甲型肝炎及急性乙型肝炎多是自限性疾病,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则极为顽固,血中携带病毒可持续多年,自发缓解较为少见。目前还没有一种特效药能改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过程。虽然新药层出不穷,且保肝药不下数十种,每一种似乎都有其药理基础,但用于临床后却很难证明有什么疗效。相反,有的还可能加重肝损害(如硫辛酸、乳清酸等)。
由于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均无特效治疗,所以用药的种类、剂量和期限均无标准可循。医生和病人可随意采用,亲朋好友也可单凭广告宣传而推荐或馈赠,从而往往出现多种药长期应用的状况。殊不知,肝病患者对许多药物的代谢作用均有降低,以致药物常常积累于肝内而造成肝损害。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往往对许多一般剂量的镇静药(如咖啡类药物)特别敏感。甚至可诱发肝性脑病。因此用药多时。肝脏负担和损害的机会就会增加。药物性肝损害会加速病情的恶化。临床上屡见不鲜。因此肝病患者用药必须谨慎,否则后果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肝病尚无特效药,对病情较轻的老年妇女。以不用药为上策,这样能使病情较快恢复;对重症或合并其他疾病而需用药时,也要注意用量。对=F新药要审慎试用,不要依赖药物保肝。必须警惕药物多用、滥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6.所谓澳抗阳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重要意义?
澳抗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美国一名叫卢姆贝格的学者于1964年,在一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的。故此得名。现在世界各国已统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澳抗阳性是指机体通过血和性行为的传播,以及日常生活接触而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因而是HBV感染的标志。HBV是以复制的方法传宗接代的。HBV进入肝细胞复制出核心抗原和表面抗原。表面抗原数量总是比核心抗原要多,二者再“组装”成新的病毒,过剩的表面抗原释放入血。因此用HBV表面抗体检查病人的血,就会出现抗原抗体结合的沉淀反应,此即为表面抗原阳性。一般来说,浓度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活跃。
澳抗阳性或同时伴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即可诊断为乙型肝炎;若无症状而肝功能又正常者,则称为HBsAg带原者。这有三种可能:一为潜伏期或恢复期病人;二为非活动期的迁延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三为健康带菌者。
急性乙肝患者血中HBsAg的阳性反应,一般是暂时的,如病后六个月以上仍存在,就可能成为慢性带原者。平时普查发现的HBsAg阳性者多为慢性带原者,其中约有半数将发展为慢性肝病或肝炎急性发作。全世界已被确定的带病毒者已超过2.85亿,我国是HBV带原者高发地区。带原者占总人口的10%,因此人类受HBV感染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药物可使表面抗原转阴,对乙肝亦无特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