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实中国2
7439200000030

第30章 报告文学(30)

吕思州,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桥梁工程指挥部铁路建设桥梁生产第一线从事钢筋工技术,参加过承隆铁路、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秦沈铁路客运专线、青藏铁路格拉段、京津高速铁路、哈齐高速铁路等2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他始终牢固树立“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勤学善思,尽职尽责,大胆管理,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乐于吃苦奉献,就是这样使他改变了命运、改变了生活,也使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目前,他参建的大秦铁路二期工程、京九铁路1173孔桥梁工程、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青藏铁路格拉段1142公里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国家和企业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5年5月,吕思州奉命,和公司沙城桥梁厂职工们一起在河北省怀来县沙城镇境内一片荒草滩上,担负大秦铁路一期、二期工程现场生产719孔跨度32米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任务。这尚属全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一项全新的工程,其风险和难度有多大,人们可想而知。面对如此重大的工程,时任钢筋加工车间班组长的吕思州和梁厂职工们不可退却的是爱与责任。“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绝不能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拦路虎’,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一定要完成现场制梁任务。”

这是吕思州铿锵的誓言。他带领钢筋工班的职工们负责梁厂现场预制桥梁中钢筋调直、钢筋下料、钢筋绑扎技术,时刻坚持科技先导,优化施组,攻坚克难,与梁厂全体职工们通力协作、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奉献,从严抓好安全、质量,于1985年9月20日,开创了现场预制跨度32米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的全国最新纪录,改写了中国铁路现场预制32米后张梁“零”的历史。随即,中国的现场预制桥梁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1992年-1996年,吕思州奉命从沙城桥梁厂来到公司江西吉安桥梁厂任工班长,与梁厂职工们共同担负京九铁路赣粤界段现场预制1173孔跨度32米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任务,他带领钢筋工班的职工们负责梁厂现场预制桥梁中钢筋调直、钢筋下料、钢筋网绑扎技术。吕思州作为梁厂的一名技术骨干,面对队伍驻地区域遍地是山包、臭水沟,夏季烈日炎炎,臭气逼人,蚊蝇成群,施工沿线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从不畏惧。于是他在桥梁施工中,从严要求自己,不待扬鞭自奋蹄,身先士卒,天天到施工现场组织施工,晴天干得满身汗,雨天干得全身泥。他在工作中时刻从严管理,强化安全,优化质量,并针对工程建设实际,每天提前做好施工技术方案,带领职工们不断开创施工生产新局面,提前安全优质地完成全部桥梁生产任务。

2002年-2003年,时任钢筋加工车间主任的吕思州在素有“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他和公司青藏铁路项目部职工们共同担负世界海拔最高(海拔4800-5072米)、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九、十八两个标段全长80公里的建设任务。在工地,他带领钢筋加工车间20多名职工肩负现场预制1700多个铁路涵洞涵节中钢筋调直、钢筋下料、钢筋网绑扎等施工任务,施工中遇到“高寒缺氧(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8%)、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的三大世界性难题,这是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人迹罕至因高寒缺氧连高科技器具(笔记本电脑、手机、收音机等不能正常使用)的雪域高原施工的难度和危险有多大,人们可想而知。面对此情景,他一心只想着带领职工们尽早完成施工任务下山,于是他带领职工们在施工现场科学施工、忘我拼搏奉献,当他遇到身体缺氧、鼻子流血、喘气困难、浑身无力、胸闷、头晕、呕吐直至生命危险时,被身旁的工友们护送到工地医疗卫生室吸氧气、吃预防高原病药、休息。休息一会儿,他又来到施工现场继续组织职工们施工,挑战生命极限,攻破重重难关,拼搏奋战10个月时间就提前安全优质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然而他的体重减少了12斤。正是这样的参建者创造了震撼世人心灵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面对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有外国科学家这样感叹:“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05年9月-2007年7月,吕思州带领30多名职工参加中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千米的高速铁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配套工程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其中他带领钢筋加工车间职工们担负现场预制719孔跨度32米、重量900吨级简支双线箱梁中钢筋调直、钢筋网绑扎等施工任务,由于工程设计工期紧、桥梁面积大,工地上没有钢筋加工棚,在露天冬季下雪天、夏季下雨天都不停工地每天24小时轮流施工,忘我的拼搏奋战在工作中,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加快施工进度,2007年4月梁场创造单月生产铁路巨型箱梁107孔的全国最新纪录,并提前8天安全优质地完成箱梁生产任务。

吕思州不论在普通铁路建设中,还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他始终不畏惧艰难险阻、忘我拼搏奉献的精神。工友们问他:“吕主任,你这样拼命地工作,图什么?”

他深情地回答:“我不图什么,我只是图工作,想为国家和企业的建设发展多作贡献。”

吕思州经过几十年钢筋工岗位的历练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能手,并在施工中言传身教,带出100多名钢筋工技术工人。他从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研制出“四准三快”(预算准、数量准、尺寸准、距离准、快调直、快下料、快绑扎)的钢筋工操作法,广泛应用在铁路桥梁施工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他思想品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对企业贡献突出,企业把他从技术工人提升为钢筋加工车间主任(高级技师),更加激发了他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同时,充分发挥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劳模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和技术传帮带的作用。以桥梁工程指挥部先后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吕思州、“铁路建设大会战尖兵”荣誉称号的王军、马思坤、“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的王庆忠、薛国明、顾建国等各类先进人物为榜样,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开展“互帮互学”、“技术演练”、“岗位自学成才”等多种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钢筋工、混凝土工、电气焊工、钳工、实验员等多工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60多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企业施工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力量,以促进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综观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桥梁工程指挥部的成功经验,是一个探索、实践、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桥梁工程指挥部乘深化改革之东风,顺科学发展之形势,拥科技人才雄厚之优势,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强化科学管理,强化安全,强化质量,强化环保,通过指挥部全体干部职工20多年的共同努力,企业呈现管理规范,设备齐全,技术先进,职工文明,环境优美,滚动发展,经济效益蒸蒸日上,职工收入年年增长的新局面,使企业成为全国现场制梁行业的先进典范,把昔日荒草滩上建起的小厂,变成了如今造福人类的大规模桥梁生产基地,让人刮目相看,这真应了那句话:

“创新发展天地宽”。难怪,桥梁工程指挥部的成功经验及技术成果,在全国同行业推广应用,在促进国家铁路、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桥梁工程指挥部的干部职工们永不满足于现状,他们以实际行动在谋求大发展。

桥梁指挥部的干部职工们深情地说:“梁厂是我们的‘家’,桥梁是我们的‘孩子’,企业强大是我们的责任,为国家繁荣发展多作贡献是我们的光荣。”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桥梁指挥部不断创新发展。桥梁工程指挥部全体干部职工们坚信企业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黄泽继,云南省金平县人,1959年10月生,1978年参加工作,专科学历,中共党员。历任宣教指导员、办公室主任,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诗歌散文等各类文章20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报告文学、新闻作品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在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供职。

蓄势勃发再续新篇

——中煤十处华胜项目部建设纪实

张社军

引子

敬仰着“华夏文明摇篮”的圣地,我来到了山西;感受着年轻化、典型化、创新化的今世绝唱,我走进了中煤十处华胜项目部;两天短暂的采访,给我带来了荡气回肠的震撼与惊叹。

在这个项目上,中煤十处的建设者们用求实、探索、真诚再一次验证了一个真理:充分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发挥团队精神对施工困难的挑战——战无不胜;他们用拼搏、汗水和奉献完美地诠释了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山西精神和中煤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他们用优质快速的施工创造了行业先进纪录并取得了骄人业绩,在山西蒲县这片特有的葱郁的大山里走出了中煤速度、塑造了华胜品质,赢得了建设单位和各级领导的信任、尊重与赞誉。

历史篇——敬仰、继承

2012年3月12日,我跟随着中煤十处党委副书记郝玉国,在中煤十处华胜项目部经理代秋巍、党支部书记秦平安的引导下,伴着乍暖还寒的春风,来到了有“诚河东之咽喉,亦西秦之门户”之称的山西蒲县,来到了中煤十处华胜施工项目部。

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华夏古人的神奇,也为这片古老土地而感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煤人在这里再奏时代强音。

两年来,能征善战的中煤十处人承载着企业50多年发展的深厚底蕴,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谱写出一曲曲震响四方的今朝绝唱,把古老的永不言败的奋斗气概、敢打敢拼的奋斗气魄、战无不胜的奋斗气势之光接力到今天大放异彩。

2010年10月27日,由中煤一建十处承建的太原煤气化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工程——华胜煤业公司技改项目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是由太原煤气化股份有限公司对蒲县的安泰煤矿、东胜煤矿和洼里煤矿进行兼并重组整合而成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90Mt/a,采用两斜一立的开拓方式。

这个由多个小煤窑技改整合矿井,以前的小煤窑主采2号煤层,现在开发3号煤层,2号和3号煤层间距仅在2-4米之间。过短的煤层间距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井下地质条件的复杂(采空区、老空水及顶板管理)对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使用现代化的综掘机作业,在中煤十处的历史上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在这样一个具有众多挑战性的项目上,经过商议的中煤十处领导班子英明果断地任命年轻的代秋巍为该项目部经理、并配备了一批从基层打拼出来的班子成员。于是,这场攻坚战在华胜项目部由此拉开了帷幕……代秋巍,矿建副总、工程师,吉林工业学校“煤田地质勘探与矿井地质”专业1997届优秀毕业生,之后在河北大学继续深造,从实习技术员到技术主管、从助理工程师到副总,经历了15年的基层磨炼,先后参加过10个建设项目的施工。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曾先后多次获得“安全质量标兵”、“年度标兵”、“先进科技工作者”、“先进职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项目经理”、“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2010年9月12日,当代秋巍、秦平安等领导迈进华胜项目部门槛时,他们的心中充满的是敬畏。敬畏这片生活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土地,敬畏这个孕育着晋文化的“春秋古都”数千年来生长着的智慧和力量。脚下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武则天“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深深触动着他们;“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中华之母——女娲”与灾难奋勇搏斗的故事深深地鼓舞着他们。至此,再看今天中煤的华胜人,我想:代秋巍们的内心一定充满着对先人的崇敬吧。

代秋巍说,在这里每当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抑或辛勤劳作的村民,都会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想,正是这种敬畏,引领他们一踏进项目部便开始了拓荒耕耘……开工初期,面对110多名职工的吃住、工程的筹备、人员的调动、设备的调拨、处理工农关系……复杂的现状着实让这个刚刚成立的领导班子眉头一皱,短暂对视后几位领导就地蹲下商议对策。没有住房,他们就顶着烈日、迎着风沙,在一片荒芜中平整出场地,用塑料布搭建起临时帐篷;没有施工用水,他们就到附近的河沟里抽;没有生活用水,他们就到附近的农村去买;没有电,他们就靠一台3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维持现场的用电需求;路不通,大型设备和施工材料无法进场,他们就用装载机去8公里外的地方拖,仅用几天时间,硬是将9台大型施工设备、28车周转材料、16车板房材料运到了工地。为及早形成供电、运输系统,他们自己动手砌基础、铺地、砌围墙,用一天时间形成了10千伏配电站,用7天完成了1万伏变电站安装,用20天完成了2.5米绞车安装……就这样凭着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使华胜项目部工作全面展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技术过硬的企业团队,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赞扬。

首战告捷,但代秋巍他们心里却没有丝毫的轻松。他们知道,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华胜项目部奋斗历史也必将翻开新的一页。

奋斗篇——疑问、感叹

一、聚智谋,华胜项目部不断向上、超越一切可能。

人员稳定了、吃住放心了、设备到位了,开工生产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施工用的必需品——炸药,却迟迟没有到位,这无疑又给这个刚刚组建的项目部当头一棒,怎么办?时值初冬,地表土层已经封冻,他们一边向甲方催促炸药,一边租用设备开挖明槽,没有炸药就机械掘进。直到2011年2月中旬炸药到位后基建施工才算正式开始。

冬季在地面浇筑混凝土,无论是对工程质量还是施工工艺的选择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挑战。项目部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采用了7项防寒保暖措施,克服了冬季明槽双层钢筋浇筑混凝土困难,确保了主、副井明槽段砼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