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实中国2
7439200000100

第100章 诗歌(5)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插图,现存有苏州冯梦龙天许斋刊本、衍庆堂刊本(也在苏州)。

《警世通言》插图,现存有苏州衍庆堂刊本、三桂堂刊本,前述江浙名工刘素明刻。

此插图画风简练,画面开阔,分近景、中景、远景三层,层次分明,大量空白穿插其间,虚实对比,疏密相间,形成节奏变化,很像元四家倪云林(太湖无锡)山水画构图。

《醒世恒言》插图,现存有金阊(苏州)叶敬池刊本。苏州刻工郭卓然(安徽旌德人)刻。叶敬池还出版过《石点头》和前述《新列国志》,郭卓然还刻过《西楼梦》和前述《西游记》,都属明末苏州插图。

总之《三言》插图采用俯瞰构图,人小景大,人物生动,景物简洁,描绘细致,柔和生动,三教九流,世态炎凉,都一一毕现于画上,充满着市井风情,画风与前述《金瓶梅》插图相似,都是典型的明末苏州插图。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集,都是明人拟话本短篇小说,明末凌蒙初编撰,每本40回,共有80回,与上述《三言》一样,大多取材于笔记小说、民间传说等,也体现了明末新兴的市民意识,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统《三言》是《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3种话本、拟话本(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集,冯梦龙编撰,每集40篇,共收白话短篇小说120篇。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多为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题材多来自民间,也有根据历史故事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市民生活,有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暴腐败。刊于天启元年(1621年)。

《警世通言》,有些是宋元旧作,有些是明人拟作,大致参半。反映了明末市民生活,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罪恶。此外还有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说。刊于天启4年(1624年)。

《醒世恒言》,除少数宋元旧作外,大多是明人拟作,也批判了明末社会黑暗现实,歌颂了市民阶级的真挚爱情。刊于天启7年(1627年)。

《三言》作者冯梦龙,是明末长洲(苏州)人,是中国着名文学家,尤其是在小说、戏曲等市民文学领域有伟大的建树,他博学多才,有反封建礼教倾向,晚年还参加过抗清活动。他还是位出版家,其书坊墨憨斋(天许斋)出版过他写的《三言》及前述《平妖传》、《新列国志》,此外还有戏曲图书,大多附有精美插图,是典型的明末苏州插图艺术。

《三言》插图,3本插图画风相似,都属明末苏州插图。都在日本。一回画两图,120回240图(现存不到240图),可惜画家都没有留下姓名。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插图,现存有苏州冯梦龙天许斋刊本、衍庆堂刊本(也在苏州)。

《警世通言》插图,现存有苏州衍庆堂刊本、三桂堂刊本,前述江浙名工刘素明刻。

此插图画风简练,画面开阔,分近景、中景、远景三层,层次分明,大量空白穿插其间,虚实对比,疏密相间,形成节奏变化,很像元四家倪云林(太湖无锡)山水画构图。

《醒世恒言》插图,现存有金阊(苏州)叶敬池刊本。苏州刻工郭卓然(安徽旌德人)刻。叶敬池还出版过《石点头》和前述《新列国志》,郭卓然还刻过《西楼梦》和前述《西游记》,都属明末苏州插图。

总之《三言》插图采用俯瞰构图,人小景大,人物生动,景物简洁,描绘细致,柔和生动,三教九流,世态炎凉,都一一毕现于画上,充满着市井风情,画风与前述《金瓶梅》插图相似,都是典型的明末苏州插图。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集,都是明人拟话本短篇小说,明末凌蒙初编撰,每本40回,共有80回,与上述《三言》一样,大多取材于笔记小说、民间传说等,也体现了明末新兴的市民意识,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也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真挚爱情。作者凌蒙初是明末吴兴(湖州)人,也是位出版家,编撰、出版过不少戏曲图书,世称“凌刻本”。

《二拍》插图,现存有明末崇祯(一是1628年,一是1633年)苏州安少云尚友堂刊本,是典型的明末苏州插图,都在日本。此插图一回两图,80回160图(现存134图),也是个大工程,而且画得很精彩,可惜画家刘崟名不见经传。刻工是苏州刘君裕,他还刻过前述明末苏州刊本《水浒传》(杨定见本)、《西游记》、《列国志传》等插图,都属明末苏州插图中的精品。这本《二拍》插图画风与上述《三言》插图相似,二者都是构图采用鸟瞰式,场面开阔,人物传神,情节生动,生活气息很浓,景物如画(风景如山水,建筑像界画),不仅烘托情节,而且还有意境,显示出明末苏州画风。二者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可靠的形象资料。

三言二拍插图直接影响了杭州《型世言》、《西湖二集》插图。《型世言》又称《三刻拍案惊奇》,其插图也学习上述《三言》、《二拍》插图,但不及《三言》、《二拍》

插图,似在《三言》、《二拍》插图的基础上,更加简化概括,画面空旷疏朗,但细节不细,显得有些松散。

《今古奇观》,明人拟话本短篇小说选集,姑苏抱瓮老人辑,冯梦龙手定,都是苏州人,40篇,选自上述《三言》、《二拍》,都是明代新作,可见苏州人比较现实,不厚古薄今。《今古奇观》插图有两种,一为月光版(宝瀚楼刊本),40篇40图;一为二层楼版,一图(竖幅)两幅(横幅),共80幅。这两种版式都是明末苏州插图的新样式。明末苏州月光版插图可能受到万历徽州墨谱中的圆形画面影响;二层楼版插图中有些抄袭上述《三言》、《二拍》插图,说明了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盗版频繁。

《石点头》,别题《五续今古奇观》,也是明人拟话本短篇小说,也是冯梦龙作序,说生公在苏州虎丘说法,令顽石点头,此书一方面劝人行善,同时也揭露社会黑暗。

崇祯苏州叶敬池刊本月光版插图,属明末苏州插图,14篇14图,生动传神,生活气息很浓。

《清夜钟》,明人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属明末讽世小说,作者不明,原书16回,残存10回,现存有明末崇祯刊本。小说反映了明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官兵劫掠,世风险恶,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暴贪婪,振聋发聩,如同《清夜钟》。全书结构完整,行文简洁流畅,描写生动细致。

《清夜钟》插图,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内容和风格,采用俯瞰构图,画面开阔,景物疏朗,人物传神,情节生动,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有个性,有细节,生活气息很浓,整个看上去,写实生动,如临其境。画面上建筑用直线支撑,人物顾盼,山石树木,用曲线描绘,曲线穿插于直线之中,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此插图的刻工是明末苏州刻工刘启先(徽州人),他还刻过前述明末苏州插图双璧《水浒传》

和《金瓶梅》插图,都属明末苏州插图,都是中国古代插图艺术杰作。此插图生动简练,非常成熟,画风也与《金瓶梅》插图相似,也是明末苏州插图中的精品。

《鼓掌绝尘》,明代中篇小说集,属明末讽世小说,作者“古吴金木散人”,可能是明末苏州文人。全书4集,每集10回,共40回,有两集写青年男女爱情婚姻故事,同情青年男女争取自主婚姻,属才子佳人小说。另外两集“有意嘲世”,(《鼓掌绝尘·题辞》)属讽世小说,全面揭露了朝廷巨奸,官场贿赂,科举舞弊,官报私仇,世风险恶,尔虞我诈,反映了明末社会政治黑暗腐败,不可救药。小说直面明末社会现实,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现了明代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风貌。小说叙事简练,描写生动,人物相互引出,前后呼应,使故事连成一片。

《鼓掌绝尘》插图,刊于明末崇祯4年(1631年),40回80图。此插图也是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街头巷尾,三教九流,寥寥数笔,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明末社会诸生象。构图采用鸟瞰形式,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建筑直线与人物曲线,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画风与前述明末苏州《三言》、《二拍》插图相似,有的甚至还直接模仿,例如第2、6、12回模仿《二刻拍案惊奇》中的第7、38、1回,再如第20、21回模仿《醒世恒言》中的第2、1回等,总之此插图与《三言》、《二拍》同为明末苏州插图精品。可能是苏州龚氏刊印。

《艳异编》,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编写的唐宋元明文言小说选集,王世贞(1527年-1602年)号凤洲,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后七子”

领袖,倡导复古。此书大约刊于嘉靖年间,后不断出版、增补,还有广、续选本,“艳”指性爱等事,“异”指灵怪等事,内容驳杂。明代作品主要收入了《娇红传》、《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等书中的一些篇目。

《艳异编》插图,主要有两种,都是明末的,即天启吴兴(湖州)刊本和崇祯安雅堂刊本。

其中崇祯(1628年)安雅堂刊本插图,有16图,人物小,景物大,人物聚在一起,或挤在一角,顾盼生动,景物开朗,层层远去,富有诗情画意,整个看上去,写实生动,潇洒文雅,非常成熟,与前述《三言》、《二拍》插图画风相似,都是典型的明末苏州插图。安雅堂一说在金陵,一说在苏州,笔者倾向苏州说。

纵观明代插图艺术,我们发现万历以戏曲插图为主,例如南京、徽州、杭州都以戏曲插图为主,以小说插图为辅。明末苏州插图崛起,改弦更张,不走老路,以小说插图为主,以戏曲插图为辅,使明代小说插图大发展。明代小说插图万历时以长篇讲史小说插图、神魔小说插图为主,明末天启、崇祯则以短篇人情市井小说插图为主,这与明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小说艺术发展有关,正是明末城市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人情市井小说及其插图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市民文化大发展,促进了明末社会大开放,以至于出现了“明则无赖儿郎”(鲁迅《给曹聚仁的信》)的局面。小说插图艺术从万历到明末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是开放了,生动了,生活气息更浓了,更真实了,更潇洒了,更成熟了;但是另一方面有些插图又更加烦琐了,小气了,柔弱了,草率了,并且直接影响了清初插图。

明代苏州城市商品经济大发展,市民文化异常活跃,戏曲、小说繁荣昌盛。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昆山腔(昆腔、昆曲)就源于苏州昆山,(海盐腔、余姚腔源于浙江,弋阳腔盛于江西、安徽,可见四大声腔源于江浙赣皖地区),昆腔流丽悠远,委婉动听,深受人们喜爱,很快就流传开来。明代前期杂剧、南戏盛行,明中期传奇(戏曲)兴起,明传奇融合了宋元南戏、杂剧,繁荣起来,出现了黄金时代,(中国戏曲史上有三个黄金时代:元杂剧、明传奇、清地方戏和京剧),除了传统的《西厢记》、《琵琶记》之外,明代又新创《牡丹亭》等名作,一时名家辈出,剧目繁多。后期传奇分两派,吴江(苏州)派和临川(江西)派,吴江派大多是苏州人。

明末昆曲盛行,唱词典雅,表演细腻,舒徐婉转,缠绵悱恻,很快就唱红全国,并且超过三腔,尤其是经过魏良辅、梁辰鱼(都是苏州人)改革,日臻完美,长(16、17、18世纪)盛不衰,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天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戏曲艺术和图书出版业的发达,直接带动了苏州戏曲插图艺术的繁荣,明刊曲本文辞典雅绮丽,并配以精美插图,真是珠联璧合,两美并臻,使其不仅是演出脚本,而且还可指导演出(演员按图索骥,照图表演),并且还成为案头珍玩,以至于形成风气,一直影响到清中叶。

苏州戏曲插图中最多的是《西厢记》插图。《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最经常演出,最脍炙人口,影响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戏曲。

《西厢记》是在唐人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的基础上,经历代戏曲家不断改编,创作而成,诸如北宋赵令畴的鼓子词、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董西厢》)、元代王实甫的元杂剧(《王西厢》,《北西厢》)、明代李日华(苏州人)的明传奇(《南西厢》)等,都为《西厢记》的丰富和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精彩、最有名、影响最大的是王实甫的元杂剧,我们在提到《西厢记》时,一般都是指王实甫的杂剧本《西厢记》。王实甫是元代最伟大的两大戏曲大师之一,(另一位是关汉卿,据说他也参与了《西厢记》的创作)。总之,一本《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文辞优美,影响极大。

《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戏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几百年来一直是长盛不衰,脍炙人口,至今还活跃于各种舞台上,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罕见的。《西厢记》写唐代书生张珙(君瑞)进京赶考,路过山西蒲州古城东的普救寺,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莺莺侍女红娘热心协助,冲破重重封建礼教的阻挠,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苏州明代《西厢记》插图现存主要有6种,这一方面说明《西厢记》很受当时市民欢迎,一方面说明苏州《西厢记》插图在《西厢记》插图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6种苏州《西厢记》插图是:

顾玄纬众芳书斋刊本《西厢记杂录》,刊于隆庆3年(年1569年),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苏州戏曲插图;卷前冠“莺莺像”2幅、“会真图”1幅。莺莺像一幅署名“陈居中”(南宋画家)画(明末毛西河刊本卷首也有类似莺莺像,也署名“陈居中”

画),一幅署名“唐寅”画。“会真图”画“遇艳”,传为“宋本”。以上三图,都不成熟,皆为书商伪托。明代文人画家多以画插图为耻,所以插图作者一般都不署名,书商为招揽生意,往往伪托名家评点,名家画稿,招揽生意,故多不可信。刻工是苏州名工何钤。

晔晔斋刊本《北西厢记》,刊于万历30年(1602年),又称“李木便校本”、“殳君素插图本”,苏州画家殳君素画,属苏州早期插图;苏州早期插图现存极少,非常珍贵。此书应该有20图,现存一册,仅存5图。画家殳君素也不出名,善绍书《无声诗史》上说:“殳君素,字质夫,姑苏人,钱叔宝、文休承入室弟子。王弇州谓其盘礴处有幽兰之美,所恨不能舍蹊径而上之,盖质夫亦侯夷门、朱子朗之流亚也。”王世贞《弇州续稿》上说:“殳质甫,吴人游文门,师钱谷,为入室弟子,有出蓝之美,侯懋功、朱朗之流亚也。”可知他是钱谷的学生。殳君素插图构图仍以人物为主,人物曲线造型,柔美流畅,吴音软语,含情脉脉。而环境(建筑、家具、器物等)多用直线来画,二者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大处简洁明确,小处精细严谨,整个看上去,柔美娟秀,清幽如兰,不像金陵派粗犷豪放,杭州派疏朗潇洒,徽派工致婉丽,倒与吴门仇唐画风相近,共同体现了苏州画派生活气息浓,世俗化明显,正好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苏州市民文化。

苏州何璧校订本《北西厢记》,刊于万历44年(1616年),插图呈双面对联,横幅大图。插图上署“摹仇英笔”,但不及仇英严谨成熟。仇英是明四家(吴门画派)中人物画得最好的,主要活跃于嘉靖年间,住在苏州,卖画为生,他出身工匠,学于周臣,擅长仕女画,精工妍丽,“周肪复起,亦未能过”,也画山水、花鸟,画风明丽细润,风骨劲峭。此插图学习仇英画风,疏朗明媚,柔丽纤巧,吴音软语,含情脉脉,软得一塌糊涂,画风与上述殳君素画的晔晔斋刊本相似,也表现了苏州市民文化的世俗化趣味,当属万历苏州插图。

万历屠隆刊本《董解元西厢记》,屠隆校正,周居易校梓,张凤翼撰序(1600年)。